快缩短网址 · 观察 | 中国SaaS的结构性机遇:在混沌中孕育秩序
市场不乏论调,断言中国并非SaaS的沃土——或归咎于业态碎片化,或归因于定制泛滥、人力成本低廉、决策链条冗长。更有甚者,将SaaS在中国的“水土不服”视为一种宿命,认为其缺乏长期发展的根基。
然而,我们持不同之见。
在这片看似混沌的土地上,结构性的SaaS机会正悄然生长。它不依赖对西方模式的简单复刻,而根植于中国独有的商业生态与演进逻辑。以下三点,正是我们所见的深层势能。
---
一、流量集权催生“伞下标准化”:SaaS的新土壤

SaaS的本质,是标准化服务规模化交付。若业务流程千差万别,通用型产品便无从谈起。诚然,中国整体企业运营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在头部平台构筑的“数字伞”之下,标准化已然萌芽。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产业。百度定义搜索入口,阿里重构电商规则,腾讯主导社交连接,美团整合本地生活,抖音引爆内容消费——每一个领域,最终都走向寡头格局。这些平台不仅掌控流量,更通过规则制定,强制其生态参与者遵循某种“准标准”。
于是,在京东开店的商家、B站的内容创作者、微信小程序开发者、美团合作的餐厅、抖音的带货主播……他们的经营行为虽千姿百态,却必须适配平台设定的流程与接口。这种“被迫的规范”,恰恰为SaaS厂商提供了可切入的标准化切口。
正因如此,一批深耕平台生态的本土SaaS企业悄然崛起。他们未必声名显赫,却在细分场景中实现可观盈利——其商业模式之高效,足以令某些纸上谈兵的“专家”瞠目。
这并非偶然。中国的SaaS,注定要从“平台生态”中长出自己的根系。而当下正加速推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虽节奏慢于C端爆发,但体量更为磅礴。已有先行者站上舞台中央,静待聚光灯亮起。
那些被诟病为障碍的“中国特色”——定制多、流程杂、决策慢——恰恰构成了最大的商业命题:谁能以产品之力,化解这些结构性难题,谁就握住了中国SaaS真正的钥匙。
---
二、小微汪洋:被低估的SaaS基本盘
SaaS的真正基石,从来不是巨头,而是广袤的中小企业。破坏性创新,往往始于边缘市场。唯有在服务海量小微客户的过程中,产品才能被锤炼得足够通用、灵活且经济。
中国市场常被描述为“哑铃型”:一头是庞大的小微企业集群,另一头是国企与政府机构,中间的中型企业相对稀薄。这一结构曾被视为SaaS的桎梏——毕竟,小微企业支付能力弱、需求零散。
但历史正在改写。
以钉钉、企业微信为代表的通用协同工具,过去五年已将基础信息化能力“普惠化”。企业最底层的沟通、审批、打卡等需求,已被入口级产品内化。这看似压缩了SaaS空间,实则为效率深化铺就了土壤。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哑铃结构正向纺锤形演进。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升级、管理提效,小微企业对专业化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谁能在此时提供“恰到好处”的垂直SaaS,谁就能伴随这一历史性转型,收获指数级增长。
须知,美国SaaS的繁荣,亦非仅靠大客户支撑。中型企业才是产品迭代、社区活跃与市场口碑的真正引擎。中国虽路径不同,但终将殊途同归——服务好千万小微,即是通往未来的窄门。
---
三、后发者的智慧:站在巨人肩上,而非脚印里
常有人感叹,中国SaaS起步晚、创新少。殊不知,“后发”本身即是一种优势。
美国企业软件历经数十年沉淀,流程高度固化,反而陷入路径依赖。新产品要验证PMF(Product-Market Fit),往往需3-5年试错。而中国厂商虽为后来者,却可直接借鉴已被验证的全球最佳实践——从产品架构到定价策略,从客户成功到增长模型。
当然,简单“复制粘贴”注定失败。水土不服的案例比比皆是。但若能洞察本土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能大幅缩短探索周期,规避前人陷阱。
源头创新固然迷人,但蓝海探索成本高昂。在资本日趋理性、人才储备完善、企业管理意识觉醒的今天,中国SaaS不必从零造轮子,而应以“高效迭代”替代“盲目原创”。

后发优势,不是追随,而是加速。
它让我们更快抵达战场,但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护城河,终将来自对本土问题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解决。
---
结语: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出自己的树
中国商业的问题,并非独有;其独特之处,在于发展阶段与演化路径。
别人眼中的缺陷,或许正是我们的跳板。
SaaS不是舶来品的复制品,而应是中国数字化进程的共生体。它将在平台生态的缝隙中扎根,在小微企业的土壤里蔓延,在后发智慧的浇灌下抽枝。
这条路不会平坦,但方向已然清晰。
正如“快缩短网址”(suo.run)所践行的信念:复杂世界,需要更简洁的连接方式。SaaS亦如此——它不为炫技而生,只为让千万企业,在纷繁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路径。
作者:老麦
十年深耕ToB,历创业与并购,专注2B商业产品本质
本文首发于 suo.run 观察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