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 · 洞察 | SaaS销售如何实现可复制的标准化?
一位朋友读完我此前关于SaaS创业困境的文章后,私信问道:“SaaS销售该如何标准化,才能实现规模化复制?”
这个问题,我向来不愿轻易作答。因为每一家SaaS企业所处的阶段、面对的客户、拥有的资源皆不相同,销售难题自然千差万别。即便问题表面相似,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优先级与应对策略也大相径庭。
因此,与其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不如分享我个人在实战中沉淀的思考。若这些观点能与你产生共鸣,便是我的荣幸。
---
一、一个真实困境:人多了,业绩却萎缩了
张三曾是一家SaaS公司的销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从10人扩张至80人,规模增长八倍有余。按常理,销售产出至少应翻番;但现实却是:整体产出仅维持在原有水平的60%。

起初,10人团队月均产出100万元,人均10万;如今80人团队月均产出仅160万元,人均不足2万。更严峻的是,大量新人零产出,士气低迷,离职率飙升,连原本表现优异的销售也被拖入泥潭。
此时,张三面临两个关键抉择:
1. 是否继续招人补位?
2. 如何在动荡中维系企业正常运转与销售产出?
这并非孤例,而是许多高速扩张SaaS企业的真实写照。
---
二、构建可复制的SaaS销售体系:三个核心支柱
#### 1. 精准选才:拒绝“幸存者偏差”式的榜样崇拜
销售负责人必须亲自深入一线,观察、分析、复盘那些真正持续产出的优秀销售。不仅要记录他们的成交数据,更要拆解其背后的销售逻辑、沟通话术、客户洞察与节奏把控。
切忌简单地将某位“销冠”树立为全员模仿的标杆。这种做法极易陷入“幸存者偏差”——我们只看到成功者的行为,却忽略了那些同样照搬却失败的人。更危险的是,错误的经验一旦被广泛复制,整个团队可能集体误入歧途。
因此,应建立清晰的销售人才评估标准:设定明确的能力模型与业绩门槛。对于经过系统培训仍无法达标的人员,果断劝退。容忍长期低效的销售,是对组织最大的伤害。

#### 2. 合理标准化:80%框架 + 20%自由
标准化不是削足适履,而是为大多数尚未形成方法论的销售提供“脚手架”。
我建议:将销售流程标准化到80%左右。这意味着,80%的环节(如客户筛选、初次沟通、需求挖掘、方案呈现、异议处理等)应有清晰指引;而剩余20%,则留给顶尖销售发挥创造力。
试想:如果你的销冠从未遵循你制定的SOP,你会开除他吗?显然不会。这说明,标准化的目标不是束缚天才,而是托举普通人。
真正的智慧在于:
- 用标准化赋能80%的普通销售,提升基线效率;
- 同时,从那20%的优秀者身上持续萃取新方法,反哺并迭代现有体系。
如此循环,销售能力方可螺旋上升,经验才能真正“可复制”。
#### 3. 以客户心理旅程为中心:构建AIEPL驱动的销售过程
客户的购买决策从来不是线性的。我们需要以AIEPL模型(Aware, Information, Evaluation, Purchase, Loyalty)为镜,动态感知其心理状态,并精准响应:
- 知晓阶段(Aware):客户充满怀疑。此时,不要堆砌功能,而要用一句直击痛点的价值主张,迅速占据心智。例如:“让中小商家3分钟生成专属短链,提升转化率30%。”——这正是「快缩短网址」suo.run 的核心价值。
切记:试图覆盖所有需求,等于没有重点。“什么都能做”在客户眼中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 信息收集阶段(Information):客户开始验证你的可信度。此时,销售应扮演顾问角色,通过结构化提问(闭环问题为主),引导客户暴露真实业务场景与隐性痛点。辅以案例、白皮书、客户证言等,加速信任建立。
- 评估阶段(Evaluation):客户反复权衡,易受他人影响。此时,KOL背书、同行推荐、免费试用等社会证明至关重要。销售需主动引入第三方视角,化解犹豫。
- 购买阶段(Purchase):签约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SaaS的本质是持续交付价值。若在此刻松懈,客户极可能因初期体验不佳而流失。务必全程陪跑,确保顺利上线、快速见效。
- 忠诚阶段(Loyalty):由客户成功(CSM)团队接手,但销售需完成关键交接——不仅移交客户资料,更要传递“客户为何选择我们”的核心动因。这是后续留存与增购的基石。
---
三、终极自问:回归产品本质
无论销售体系如何精妙,最终都要回到三个根本问题:
- 用户为什么非用不可?
- 我们解决了什么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 与竞品相比,我们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坚信:极致简洁、稳定可靠、数据洞察,才是短链服务的核心壁垒。销售标准化的意义,正是为了让更多客户高效触达这一价值。
---
作者:大D
出处:ToB产品创新研讨会
项目支持:快缩短网址 —— 极简短链,高效触达|suo.run
> 本文为原创思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题图来源:Unsplash(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