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多元的内容生态中,探店与种草类美食内容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
凭借低门槛、快变现的特性,这类创作形式正迅速成为无数人投身副业的首选路径。
全民探店,是风口还是泡沫?
近年来,受线下活动不确定性的持续影响,“云探店”“云种草”悄然兴起,成为人们慰藉日常的一剂良方。与此同时,抖音加速布局本地生活赛道,推动中小企业纷纷入局短视频营销,催生出数以千万计的探店博主。

目前,平台上的探店内容大致呈现两种风格:
其一,以“美食体验”为核心,视频整体氛围偏向生活化记录,强调真实感与陪伴感。许多此类账号由早期吃播或Vlog博主转型而来。
例如,坐拥1350万粉丝的@密子君,曾以“大胃王”标签风靡全网。凭借甜美外形与惊人食量的反差感,一度被誉为“中国版木下佑香”。所幸在其团队敏锐预判政策风向后,及时弱化“大胃”标签,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年轻美食家路线,成功在内容红海中开辟新天地。
又如拥有700万粉丝的@张喜喜,最初在B站以居家饮食Vlog走红——镜头前是沙发、餐桌,身后是爽朗笑声与新疆人特有的嗜辣基因。凭借鲜明个性,她迅速积累百万粉丝。而今年初,其内容风格骤然转向线下探店打卡,标志着又一位吃播博主正式迈入本地生活赛道。
其二,则以“团购优惠”为驱动,主打实用主义,致力于为粉丝争取实实在在的福利。
在北京本地团购达人中,@骑着哈雷吃北京堪称标杆。该账号自2019年4月起更新,至今发布805条作品,累积粉丝超300万。早期设定为硬汉摩托车爱好者“宝哥”,骑哈雷穿梭京城巷陌寻味;后期加入朋友群像,内容升级为“带兄弟探店+砍价谋福利”。
更难得的是,宝哥团队不仅提供折扣,更构建了可靠的售后机制:若粉丝遭遇商家临时更改福利、服务缩水等问题,只需在评论区留言,便能迅速获得回应与解决。这种“说到做到”的靠谱作风,配合豪迈的吃相与真实有效的优惠,让“老北京实在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相较前者强调情绪价值与精致感,这类实用型探店内容更注重“利益感”——它弱化了短视频的传统娱乐属性,转而成为用户“吃穿住行”的决策工具。拍摄门槛低、操作简单,普通用户只需挂载团购链接,即可参与分佣。
据观察,身边已有不少人尝试打造此类账号。在抖音搜索“吃”“喝”“玩”“购”等关键词,海量相关账号跃然眼前,粉丝量从数千到数百万不等。而在官方“团购达人计划”(粉丝超1000即可申请)页面,注册达人已突破百万——一场全民探店的热潮,正在悄然成型。
这并非偶然。对许多人而言,探店团购堪称“黄金副业”:无需露脸、不必直播、无货源压力,只要内容得当,短期内便可能产出爆款。更有从业者透露,即便仅有千粉的小博主,也能通过“以视频换餐食”的方式实现“免费吃饭”;若粉丝通过其链接下单,还可获得佣金分成。
然而,红利之下,暗流涌动。
探店并非新事物,从图文时代到短视频浪潮,它始终是流量宠儿。但随着线上流量见顶,平台将本地生活视为新增长引擎——抖音去年底成立本地直营业务中心,调入万人团队;今年2月上线“优惠团购”功能,覆盖餐饮、酒店、旅游等领域,并持续优化预订服务。
平台力推,机会犹存。对用户而言,探店博主既能种草,又能省钱;对创作者而言,投入小、回本快、变现路径清晰。
但硬币的另一面同样锋利:
- 地域局限:高折扣依赖高客流支撑,仅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具备生存土壤;
- 信任危机:镜头前的“完美呈现”与实际体验常存落差,易引发“翻车”争议,损害博主与商家信誉;
- 用户粘性弱:实用型内容易被替代——一旦出现更低价、更便捷的账号,粉丝流失便在瞬息之间。
低获客成本背后,实则隐藏着高留存成本。
那么,如何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赛道中突围?
首要之务,是打造不可复制的账号风格——无论是鲜明的人设(如哈雷硬汉)、独特的场景(如深夜街边摊),还是朗朗上口的slogan(如“跟着宝哥,吃遍北京不花冤枉钱”),皆可成为记忆锚点。

其次,精研内容表现力。数据显示,80%以上的爆款探店视频以食物特写为主:色泽诱人、摆盘精致、镜头聚焦蒸汽与油光,辅以富有感染力的文案——《舌尖上的中国》堪称最佳范本。
封面与标题亦需兼顾“吸睛”与“实用”。推荐公式:【地点】+【品类】+【核心卖点/优惠】,如“三里屯新开川菜馆|人均60吃水煮鱼|抖音团购5折”。
最后,请谨记:团购是工具,内容才是根基。无论折扣多诱人,若视频粗糙、信息杂乱、缺乏垂直价值,终将被算法淘汰。唯有持续打磨内容质感,方能在浪潮中立于不败。
——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每一次分享,都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