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末,微信公众号生态再度迎来行业规范化的浪潮,一场关于命名合规的深度整顿悄然展开。
一、地方号集体“失名”:一场命名合规风暴
近日,多位运营者发现,其公众号名称被系统强制清空,仅显示为“未命名公众号”。这一现象迅速在业内引发热议。据观察,被清理的账号多以“地名 + 网/在线/头条/爆料”等组合命名,例如“万宁直播”“万宁特区报”等,均因涉嫌混淆官方媒体身份而被处理。
微信官方账号“珊瑚安全”于12月3日发布通报,明确指出:部分账号虽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却使用“XX头条”“XX要闻”“XX新事物”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极易误导用户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违反平台运营规范。
事实上,早在11月初,此类清理已初现端倪。彼时,大量含“地名 + 在线”“地名 + 网”的账号陆续被重置为“未命名”。海南省网信办更直接责令关闭6个相关账号,并对运营主体处以行政处罚——因其在无新闻资质的前提下,擅自使用带有新闻标识的名称。
回溯至10月26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早已埋下伏笔。其中明确规定:用户账号名称不得含有易使公众误认为是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或其他官方机构的内容。此轮整治,正是对这一监管精神的落地执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例。今年3月,大批军事类公众号亦因类似原因被清空名称,违规理由如出一辙:“名称可能引发用户混淆、误解或不当联想,且未提供相关资质证明。”
显然,地方号只是冰山一角。整肃之剑,正指向整个微信公众号生态中那些游走于规则边缘的命名策略。

二、阵痛与转型:运营者的无奈与坚守
规范虽利生态,却也带来切肤之痛。
阿竹运营的本地资讯号“XX在线”于12月3日突遭清名。申诉过程中,他被告知需提交新闻信息服务资质——而这恰恰是他所不具备的。“我们就是普通自媒体,哪来的许可证?”无奈之下,他只能将内容迁至新号,更名为“XX圈圈”。然而,改名带来的阅读量断崖式下跌与粉丝流失,让他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新名字能撑多久?没人知道。”
同样遭遇的还有阿峰。他名下7个以“地名+在线”命名的账号几乎全军覆没。尽管曾在11月提交过地方网信部门的合规说明并通过审核,仍未能幸免于此次清理。“大家都一样,同病相怜罢了。”他语气平静,却难掩对“一刀切”做法的质疑。
老张则从品牌统一性的角度表达了更深的忧虑。他不仅运营公众号,还同步经营网站与线下业务。“一旦各平台名称无法统一,用户认知就会割裂,长期来看,广告合作和商业价值都会受损。”在他看来,这场清理的影响远不止于一个账号的改名,而是对整个数字资产体系的冲击。
三、共存之道:在规则中寻找新生
不可否认,日趋严格的监管正在重塑内容生态。它过滤虚假信息,遏制冒充乱象,提升用户对公众号内容的信任度,从而延长平台的生命力。对行业而言,这是必要的净化;对个体而言,却是必须跨越的转型门槛。
作为从业者,我们或许无法改变规则,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与其在灰色地带试探边界,不如主动拥抱合规,在有限框架内深耕内容价值。改名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品牌、重建用户信任的起点。
毕竟,唯有与规则共舞,方能与行业长久共存。
——
快缩短网址 · suo.run
让链接更短,让传播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