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观察|当小红书沦为“小黄书”:未成年人软色情困局与数字时代的性教育缺失
近日,央视一纸报道,将小红书推至舆论风暴中心——平台竟成未成年人软色情内容的温床。一位家长在搜索“亲子公园”时,赫然发现APP推送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生活细节的短视频,其中不乏暴露身体隐私的画面,评论区更充斥着露骨的性暗示言论。事件发酵后,小红书再度致歉,并宣布启动新一轮青少年治理项目。
然而,道歉是否足以抚平伤害?那些镜头前懵懂转身、无意间泄露隐私的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边界?他们或许只是被流量裹挟的棋子,却已悄然滑入一条隐秘而危险的产业链。
---
互联网无净土:软色情的隐形围猎
在算法驱动的内容生态中,“擦边球”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平台难以根除的顽疾。《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报告(2026)》揭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实:30%的高中生曾收到黄色图片或视频,近三成初中生遭遇网络诈骗。更隐蔽的是,各类黑话与圈层文化构筑起信息壁垒,使软色情行为游走于监管盲区。
曾有15岁少女的母亲公开控诉,某知名UP主诱导其10岁女儿进行“文爱”,甚至教唆离家出走、轻生。若非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而在小红书,部分内衣品牌账号公然发布含未成年人出镜的推广视频;某些博主简介中赫然附带付费联系方式——孩子的隐私,竟成了牟利乃至犯罪的筹码。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N号房”事件:一旦隐私被窃取,未成年人极易陷入操控与胁迫的深渊,甚至从受害者转变为共谋者。
---
青年模式形同虚设,性教育严重缺位
为应对风险,国家网信办推动各大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但现实是,该模式开启率不足三分之一,高中生群体中仅14.9%主动使用。内容枯燥、功能受限,使其沦为摆设。
问题的根源,远不止技术漏洞。当青春期的好奇无处安放,扭曲的网络信息便趁虚而入。性,在许多家庭仍是讳莫如深的禁忌。学校试图引入性教育教材,却被家长斥为“尺度过大”;父母回避谈论,孩子便从暗网、短视频和私密社群中自行“摸索”——而这些信息,往往裹挟着物化、剥削与暴力。
性不该是洪水猛兽。真正的保护,不是筑起高墙隔绝世界,而是教会孩子以理性与尊严面对身体与情感。唯有正视性教育,才能让孩子明白:好奇无需羞耻,但边界必须清晰;探索值得尊重,但安全永远第一。
---
平台责任不能止于“专项治理”
小红书并非首次因内容审核失职陷入危机。2019年因虚假种草笔记被下架整改;2023年又因审核机制造假遭质疑。如今,未成年人内容再度失控,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算法推荐机制竟主动推送含性暗示的内容;用户协议虽宣称重视儿童信息保护,却未强制身份核验,未成年人仅凭手机号即可注册并发布内容。
更值得警惕的是,《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中所谓“监护人默认同意”的条款,实则将责任悄然转嫁给家庭,平台却置身事外。即便文旅部已明令禁止借“网红儿童”牟利,小红书的“专项治理”仍显疲软——是执行不力,还是利益难舍?
---

结语:疏胜于堵,教优于禁
我们无法让互联网重回“纯净年代”,但可以为下一代构建更有韧性的防护网。这需要平台真正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伦理,强化身份识别与内容过滤;更需要家庭与学校携手,打破沉默,开展科学、坦诚的性教育。
毕竟,真正的安全,不是让孩子看不见黑暗,而是赋予他们照亮黑暗的能力。
> 快缩短网址(suo.run)提醒您: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生态中的未成年人保护议题,所引案例均来自公开报道。我们坚信,技术应服务于人的成长,而非成为伤害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