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消费图景中,大学生群体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年轻、敏锐、活跃于社交媒体,拥有独特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正因如此,各大品牌无不对其投以热切目光——然而,如何真正走进这群Z世代的心智,却成为一道既诱人又棘手的命题。
对于汽车、奢侈品等重决策品类而言,大学生虽尚处消费能力的萌芽期,但其价值观念正在成型。此时的品牌渗透,更多是“种草”而非“收割”,是在为未来积蓄势能。而对轻决策、高频复购的美妆护肤品类来说,大学生不仅是当下的增量市场,更是品牌口碑传播的关键节点。面对这一高度内卷、审美多元、信息过载的群体,品牌该如何破局?
一、摒弃标签化想象,回归真实的人
许多品牌在触达校园人群时,往往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将“学生党”简单等同于“追求性价比”,或将“大学生护肤”粗暴归结为“基础清洁”。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策略,忽略了Z世代个体的复杂性与主体性。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早已超越“便宜好用”的单一诉求。《中国日报》调研显示,近60%的大学生存在外貌焦虑,近80%在大一甚至更早便开始关注护肤;而男性护肤比例也已攀升至7.7%——“男颜经济”悄然崛起。
他们的动机清晰而双重:取悦自己,亦赢得认同。
90%以上的女生会化妆,近半数男生亦不避讳修饰仪容。这份对美的主动追求,催生出细分而具体的需求:男生重控油清爽,女生求自然通透;补水、舒缓、抗初老……不再是成人专属,而是校园日常的一部分。口红、粉底、眉笔、眼影成为妆包常客,欧莱雅、雅诗兰黛与完美日记、花西子并行不悖——大牌的信任感与国货的情绪共鸣,共同构筑了他们的品牌光谱。
真正的洞察,不是用“性价比”三个字概括一切,而是拆解“大问题”为无数个“小答案”:从动机出发,理解焦虑背后的自我表达;从偏好切入,捕捉性别、肤质、场景的细微差异。唯有如此,产品与沟通才能精准落点,而非泛泛而谈。
二、需求即战场,策略贵在“简单直给”
春季,正是护肤需求爆发的关键窗口。数据显示,64.22%的大学生在春季特别关注皮肤护理,37.76%同步加强彩妆使用。干燥、出油、敏感、痘痘……季节性肌肤问题集中涌现,恰为品牌提供天然切入点。

此时,最有效的策略并非繁复叙事,而是直击痛点、功能明确、体验可感。
男生偏爱香水与发蜡,女生钟情唇釉与眉笔——性别偏好差异显著;而保湿、控油、舒缓则成为跨性别的共性需求。品牌若能基于自身技术优势,推出针对性强、功效清晰的单品(如“春敏修护精华”“控油哑光妆前乳”),便能在信息洪流中迅速建立认知锚点。
当然,预算有限是现实。但Z世代的理性,并非拒绝消费,而是拒绝无效消费。他们愿意为真正解决自己问题的产品买单——前提是,品牌能用最简洁的方式,证明“你懂我”。
三、深耕校园心智,构建三位一体的认知教育体系
据《2021年大学生消费行为洞察报告》,大学生月均生活费约2082元,其中334元用于美妆护肤。这组数据揭示了一个真相:他们既渴望变美,又极度理性。因此,品牌不能仅靠促销吸引眼球,而需通过持续、系统的心智建设,赢得长期信任。
这一过程,可围绕三个维度展开:
- 内容科普:让专业变得有趣
91.49%的大学生会主动搜索护肤知识、关注垂类博主。品牌可联合KOL/KOC,以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将成分解析、护肤流程、妆容教学融入日常内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 知识科普:用成分赢得尊重
面对热门产品,大学生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冷静审视成分表与性价比。品牌可通过实验室故事、原料溯源、临床测试等硬核内容,建立专业可信的形象,与用户形成“同频共振”。
- 用户体验:从试用到归属
超66%的学生会在购买前深入了解产品,40%倾向先试用小样,近30%愿亲临柜台体验。对此,品牌可打造“校园体验官计划”“新生护肤礼包”“快闪试妆站”等专属活动,将线下触点转化为情感连接的契机,让学生从“尝试者”变为“代言人”。
四、结语:在流动的时代,做时间的朋友
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四年校园时光转瞬即逝,但他们所形成的品牌认知与情感联结,却可能延续至职场乃至人生下一阶段。因此,品牌对校园市场的投入,不应是短期收割,而是一场长期主义的耕耘。
未来的胜出者,必将是那些敢于打破教条、真正“看见人”的品牌。它们不再将大学生视为模糊的流量池,而是以共情为舟、以产品为桨,在细分需求中寻找突破口;并通过“品牌×博主×素人”的共创生态,激发真实口碑,构建抵御周期波动的用户资产。
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真诚与精准,才能穿越喧嚣,抵达人心。
——本文由「社区营销研究所」原创发布
项目支持:快缩短网址(suo.run)——让每一次分享,都更轻盈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