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快手、小红书,乃至知乎的流量洪流中,十个博主里九个都带着商品登场。
魏伟无奈地感叹:“我只是想看一段真诚的生活分享,却总被广告塞得喘不过气。”
如今的广告早已不再局限于横幅与贴片——剧情植入、体验测评、软性种草……形式愈发精巧,令人防不胜防。人们不禁想起芒果台“电视剧里插广告”的经典调侃,而现实比段子更甚。就连以自律著称的健身达人刘万红,也悄然踏上了带货之路。
在知乎一篇题为《肠道生长关键期,如何让孩子消化更好?》的问答中,刘万红的回答里赫然嵌入了一款益生菌饼干的品牌信息。事实上,早在他因健身视频一夜爆红之际,便有营销圈人士断言:他的终点,终将是带货。
这一判断,却激起了粉丝的复杂情绪。
雨桐是刘万红的铁杆追随者。自2018年起,她几乎看遍了他所有的短视频,每场直播也从未缺席。她坦言:“早期他的视频即便出现产品,也会刻意遮挡品牌——比如王婉菲教做菜时,镜头里的酱油瓶总会被手挡住。”
但若刘万红未来真要带货,雨桐的态度却出人意料地坚定:“如果他基于自己的健身经验,推荐运动装备或营养补剂,我一定会买。”
带货,仿佛一场无声的病毒式传播——一旦开始,便难以停下。其背后的甜头,令人欲罢不能。
---
一、人人皆可为“带货官”
带货早已不再是明星与头部KOL的专属舞台。素人、宝妈、前空姐、文具控……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打开流量变现之门。
小野曾是一名空姐,2018年因怀孕停飞后,与朋友合伙创业,意外踏入直播带货行列。“起初只想做Vlog记录生活,没想到竟成了‘带货专家’。”她笑着说道。每天三小时的直播让嗓子沙哑,但她眼中闪烁着找到新方向的光芒。

她的梦想不止于此——她希望从零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账号。“穿搭是我从小的热爱。曾为买一季衣服,专程从北京飞到广州。”
而另一位昵称“越越”的博主,则将目光投向了可爱的小物件:笔记本、收纳盒、盲盒文具……她的定位清晰——替粉丝“试错”,把治愈感装进每一个开箱视频。
从开始拍视频到接到第一笔商家合作,仅用了两个月。当小红书粉丝突破两万后,品牌邀约纷至沓来。尽管她仍坚持“这只是兴趣”,所有拍摄都安排在周末,但账户里不断增长的收入,已悄然改变她的生活轨迹。
“每天都有粉丝留言说被我的视频治愈了。”她说,“这种充实感,比工资单更真实。”
---
二、明星与企业家,纷纷下场
“带货”一词,于2020年12月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标志着它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昔日“演而优则唱”,如今则是“有流量就带货”。一位明星曾在社交平台自曝“疫情后只剩3000万现金,内心恐慌”,评论区立刻涌出无数建议:“快去直播带货!”
罗永浩或许是这场浪潮中最悲壮的代表。2020年4月,他高调进军直播电商,只为偿还创业债务。那句“交个朋友”的口号背后,是一场真实的“还债长征”。观众一边为他的坚韧动容,一边顺手下单——小黄车成了情感与消费的交汇点。
有趣的是,曾公开质疑“企业家带货太low”的李国庆,一年后也悄然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间。携程梁建章穿汉服讲旅游、格力董明珠亲自推销空调、新东方俞敏洪转型双语带货……企业家们纷纷躬身入局。
他们的动机清晰:借个人IP为品牌引流,短期提振销量。这种“名人+企业自播”的双重身份,实则代表了两种带货逻辑——前者靠信任变现,后者重在服务核心用户。
然而,热潮之下,理性正在回归。
---
三、消费者觉醒:种草≠下单
陈晨曾是小红书的重度用户,一度看到“种草”就忍不住下单。但随着家中堆满“只在博主家好用”的收纳盒、厨房神器,她的热情逐渐冷却。
“同一个布艺收纳筐,博主卖29.9元,拼多多同款只要23.9元,连品牌都一样。”她直言,“带货的水太深,不能光看视频就冲动消费。”
越来越多用户开始追问:我真的需要它吗?还是只是被精致画面和情绪价值蛊惑?
与此同时,品牌方也在调整策略。相比支付高昂坑位费邀请达人,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自播——成本更低,粉丝更忠诚。虽然转化率未必比得上头部主播,但胜在稳定、可控,且能直接传递品牌理念。
正如一位运营总监所言:“达人带货是烟花,绚烂但短暂;品牌自播是路灯,平凡却持久。”
---
四、绝境求生:航空公司也来带货?
疫情三年,民航业深陷泥潭。2020至2022年初,全行业累计亏损超2100亿元,三大航司净亏损合计近410亿元。
生死关头,南航、海航、春秋等航司纷纷另辟蹊径——开通官方直播间,由空乘变身主播,售卖机票、升舱券、文创周边,甚至跨界美妆护肤。
“过去我们找空姐私下带货,现在航空公司亲自下场,说明市场确有需求。”一位资深用户观察道。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价格并无优势,转化效果有限。
自救不止于直播。有的航司开餐厅、做外卖、上线网店……竭尽所能寻找第二曲线。然而,离真正的春天,还有多远?无人能答。
---
五、内容与变现:谁主沉浮?

在内容平台,纯粹靠创作能否维生?答案残酷而真实。
一位拥有200万粉丝的旅行博主曾公布账单:全年发布494条视频,播放量1.8亿,广告分成仅18万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不足6万——日均收入不及普通白领。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内容的价值在于分享,但内容的终点往往是商品。
于是,变装博主开小号分享美妆日常,知识类UP主插入课程链接,连舞蹈达人都开始推荐服饰品牌。商业化,成了内容创作者无法回避的生存命题。
但这并非背叛初心,而是现实与理想的微妙平衡。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唯有持续产出价值并实现价值,才能让热爱走得更远。
---
世界喧嚣,流量奔涌。
有人为热爱发声,有人为生计奔走。
而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世界里,我们相信:每一次点击,都应通向真正值得的内容——而非无休止的消费陷阱。
短链虽小,却可承载真诚;
流量虽热,终需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