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虚拟主播,会是直播带货的下一个风口吗?

又是一年618电商狂欢,你是否留意到一种悄然兴起的趋势?越来越多品牌正将目光投向虚拟主播——这股融合科技与商业的新势力,正以不可忽视的姿态重塑直播带货的边界。



回溯过去一年,各大平台纷纷加码布局:
2023年双11期间,快手官方推出电商虚拟主播“关小芳”,完成首秀直播;
2022年2月,京东携手YSL、科颜氏、OLAY、欧莱雅等二十余个美妆大牌,打造专属虚拟主播矩阵;
同年4月,淘宝更在年度直播战略中明确将“虚拟主播”与“3D沉浸场景”列为三大核心方向之一。

伴随国内元宇宙概念的升温,虚拟主播仿佛驶入快车道,成为品牌争相试水的新蓝海。然而热潮之下,技术瓶颈与高昂成本仍如影随形。不少参与者仅凭对“风口”的盲目追逐仓促入场,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那么,究竟何为虚拟主播?它缘何突然走红?是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的革新,还是转瞬即逝的营销噱头?本文试图拨开迷雾,厘清本质。

01 虚拟主播:数字时代的拟人化服务载体



要理解虚拟主播,需先认识其母体——虚拟人。
虚拟人,是以数字形态存在的拟人角色,依托显示设备呈现,兼具人类的外貌、行为逻辑乃至情感表达。从国民级虚拟歌姬洛天依,到现象级超写实数字人柳夜熙、AYAYI,它们早已突破次元壁,走进大众视野。

而虚拟主播,则是虚拟人在电商与内容领域的垂直应用,属于典型的服务型虚拟人。其核心使命,是以数字化身份替代部分人力劳动,高效完成内容输出、产品讲解乃至基础互动,从而降低服务行业的运营成本。

当前主流的虚拟主播大致可分为两类:

其一,纯AI驱动型。
优势在于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直播,部署成本低,大幅减少品牌对真人主播的依赖。但局限同样显著:交互能力薄弱,仅能回应预设问题,缺乏临场应变与情绪感染力,转化引导效果远逊于真人。因此,多被用于流量低谷时段(如深夜或凌晨)的“占位式”直播。



其二,真人驱动型。
通过动作捕捉、面部识别及实时渲染技术,由幕后“中之人”操控虚拟形象,同步语音、表情与肢体动作,实现高度拟真的实时互动。此类主播表现力强、亲和度高,但技术门槛与制作成本陡增,非中小品牌轻易可及。

此外,还有一种更具潜力的混合模式正在崛起——“真人+虚拟IP”共生体。这类主播往往已积累一定粉丝基础,自身即是流量入口。当真实人格魅力与虚拟形象的独特美学相结合,便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不仅强化品牌记忆点,更构建起可持续运营的数字资产。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看来,虚拟主播绝非短暂风口,而是技术演进与商业需求共振下的必然产物。它或许尚未臻于完美,却已清晰勾勒出未来人机协同、虚实交融的消费新图景。真正的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看清本质、耐心打磨、而非盲目追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