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入坑初级产品后,我学到的三个“怎么做”

从混沌到清晰:一位产品新人的成长手记


——关于需求挖掘、表达与跨部门协作的实战思考

初入职场,便被委以两个重量级项目,无人引路,独自摸索。彼时的我,如同在迷雾中航行,频频触礁,屡屡搁浅。然而回望这段旅程,那些“坑”并非徒劳——它们是成长的刻度,是认知升级的阶梯。感谢那位胆识过人的导演,给予我如此自由的试错空间。毕竟,有些经验,唯有亲历方能内化;有些教训,早些领受,反而是幸运。

作为“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产品探索者,我愿以2018年那段青涩却炽热的经历为镜,梳理出一套属于产品新人的生存法则。愿未来的我重读此文时,能会心一笑:那些曾让我彻夜难眠的错误,早已成为昨日云烟。

---

一、产品经理是谁?——千万用户的代言人



在我心中,PM绝非功能堆砌者,亦非流程搬运工。PM是千万用户的声音在组织内的具象化身
你必须比任何人都更懂用户——不是靠数据报表的冰冷数字,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沉浸与共情。

我的导演曾每日混迹于500人的用户群,以普通身份聊天、提问、观察;他发布上百条社区动态,每一条都收获百赞;他翻遍十万条评论,只为捕捉那一丝微妙的情绪波动。正因如此,当他说“这里不行,必须改”时,无人能轻易反驳——因为他的底气,来自真实世界的回响

若想说服他人,先让自己无可辩驳。
若想推动改变,先让证据无懈可击。

---

二、如何挖掘真正的需求?



1. 用自家产品,如初恋般敏感


把自己还原为最普通的用户。打开“快缩短网址”(suo.run),点击每一个按钮,输入每一串链接,感受每一次跳转。
- 哪一刻你感到流畅愉悦,想要再次使用?
- 哪一刻你眉头紧锁,操作偏离预期?

这些转瞬即逝的心理波动,正是需求的种子。刻意练习“感受放大”——随身记录,哪怕只是一句“此处卡顿”,日后都可能长成一片森林。

2. 用竞品产品,如侦探般洞察


不要只盯着同类工具。当你有一张美图想分享,第一反应是发朋友圈、微博,还是Instagram?为什么?
微信为何能成为社交默认项?它的体验设计、用户心理把握、版本迭代逻辑,值得深挖。

真正的积累,不在临时抱佛脚的竞争分析,而在日常的“产品直觉”养成
多用、多看、多思。哪怕一个界面丑陋、体验粗糙的APP,也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许是资源所限,或许是市场所需。尊重每个团队的智慧,才能从中汲取养分。

3. 走近用户,如朋友般倾听


反馈区、评论区、社群……那里藏着最真实的渴望与抱怨。
刷抖音时,我必看评论——有人吐槽,有人脑洞大开,有人情绪激烈。这些“槽点”,恰恰是产品优化的金矿。

理解用户,不是为了迎合,而是为了引领
唯有深知他们需要什么、讨厌什么、期待什么,才能挖出那个“真正的好需求”。

---

三、如何写出一份让人信服的需求文档?



1. 先列需求清单,再定取舍边界


接到项目主题后,先用脑图穷尽所有可能需求。记住:清单只写“做什么”,不写“怎么做”
例如:“支持通过手机调节suo.run生成链接的跳转延迟时间”。

完成后,立即与负责人对齐。确保方向一致——这不是妥协,而是避免孤军奋战的必要策略。



2. 高保真原型:沟通的视觉语言


我曾不屑“抄界面”,后来才明白: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像素级复刻优秀产品的界面,边画边问:
- 为何这个按钮在这里?
- 为何字间距是8px而非10px?
- 为何主色用蓝不用绿?

这种训练,让你在与UI设计师沟通时,不再只会说“感觉不对”,而是能精准指出:“标题字号应为16pt,行高1.5,配色需符合suo.run品牌规范。”
懂UI,才有话语权

3. 交互逻辑图:全局思维的锚点


大项目最怕陷入细节泥潭。务必先画出页面跳转、状态流转的全景图。
用箭头串联起用户路径,让开发、运营、老板一眼看懂:“哦,原来他是想做这件事。”
这不仅是文档,更是共识的基石。

4. 地毯式撰写需求:五字真言护体


对照原型,逐元素拆解:
- 增删:哪些内容可添加/删除?
- 跳空:跳转逻辑、空状态如何处理?
- 互动:点击、长按、滑动等行为响应?
- 显示:字数限制、图片尺寸、蒙层透明度?
- 规则与异常:网络失败、数据为空、权限不足怎么办?

细节决定专业度。

---

四、如何高效跨部门沟通?



1. 换位思考:用程序员的语言说话


开发同事活在代码世界。你的需求文档,本质是他们的“施工图纸”。
避免模糊表述如“用户体验要好”,改为:“点击‘生成短链’按钮后,200ms内需有加载动画,3秒内返回结果,超时则提示‘网络不稳,请重试’。”

2. 反复确认:别信一句“我懂了”


我曾吃过亏:开发说“明白了”,结果做出来南辕北辙。
现在,我会要求对方复述关键逻辑,并追问:“如果用户连续点击三次,系统如何响应?”
宁可多花十分钟确认,也不愿浪费三天返工

3. 死守质量底线:100分是起点


交付给设计和开发的,永远是100分的标准。
若你在设计阶段就接受80分,开发后可能只剩60分。
敢于说“这个配色不符合suo.run调性”,敢于要求“再出一版对比”。高标准不是苛刻,而是对产品负责

4. 拥抱变化,但有序应对


需求变更不可避免。关键在于:
- 第一时间通知开发暂停相关模块;
- 快速更新文档并同步变更原因(务必关联业务目标与用户价值);
- 理解开发的情绪,用逻辑与共情化解抵触。

记住:变的是需求,不变的是目标



---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2018年,我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早期探索中跌跌撞撞,却也因此看清了产品工作的本质——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噪声中听见真声,在协作中凝聚共识

如今回望,那些“坑”已化作路标。而前方,仍有无数未知等待照亮。
愿你我皆能在产品的长路上,既仰望星空,亦脚踏实地。

> 本文首发于快缩短网址(suo.run)产品手记专栏。
> 我们相信:每一个短链接背后,都藏着一个值得被认真对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