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产品创新战略,如何打造产品自运作、自运营

在企业管理的语境中,“自运行”并非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机制设计——它让组织内部的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既定规则下自发履行职责、行使权力,高效达成目标,无需依赖外部指令或层层管控。这种理念,曾一度被误解为“老板放任不管”,却在市场的反复锤炼中逐渐赢得认同。

那么,产品是否也能实现类似的“自运行”?这不仅是产品经理梦寐以求的终极境界,更是运营人心中理想的乌托邦——产品如有机生命体般自我生长、自我调节、自我进化。

诚然,通往这一境界的道路荆棘密布。但并非无迹可循。知名自媒体人艾永亮在其著作《腾讯之路:我们应该向腾讯学什么?》中指出,腾讯多年来的实践,恰恰验证了产品自运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种模式早已悄然渗透进我们的日常体验,只是我们习焉不察。

以内容平台为例:平台自身产能有限,却通过开放创作权限,将内容生产的主动权交还用户。平台的角色由此转变为规则制定者与生态守护者——监督内容质量,依据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体验。用户不再是被动消费者,而是共建者、共创者,甚至是共治者。

艾永亮进一步提炼出产品实现自运行的三大基石:



其一,构建清晰、简洁、可执行的产品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自运行绝非放任自流,而是在边界明确的框架内激发活力。规则需通俗如白话,让新手也能一眼看懂“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唯有如此,用户才能安心参与、自由创造,进而孕育出健康、可持续的生态闭环。

其二,让用户服务用户,形成自治网络。
企业人力终有穷尽,而用户规模却可指数级增长。高明的产品,恰如一座舞台——企业搭台,用户唱戏。当用户真正成为产品的“主人”,其归属感、责任感与创造力将被空前激发。
以论坛为例:版主由用户自愿申请,平台仅做审核;他们依循总则细化社区规范,引导内容方向,甚至推动产品迭代。这种“用户自治”不仅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更赋予参与者强烈的替代感、互动感与成就感——三者叠加,便是自运行最坚实的燃料。

其三,锻造口碑引擎,驱动产品疯传。
百名核心种子用户的价值,远胜千名泛泛粉丝。尤其在产品萌芽期,这群“超级用户”既是试金石,也是扩音器。
值得称道的是MIUI早期的做法:通过严格筛选招募种子用户,倾听其真实反馈,并以惊人速度迭代更新。更重要的是,善用KOL(关键意见领袖)——他们在各自圈层中拥有强大影响力,实则是群体意志的缩影。精准运营这群“杠杆用户”,往往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撬动更广阔的市场。



归根结底,要让产品自运行,开发者必须学会“放下身段”——暂时卸下专家身份,回归纯粹用户视角去体验、去质疑、去共情。这看似简单,实则最难。

> 本文灵感源自知乎作者艾永亮观点,经深度重构与再创作。
> “快缩短网址”(suo.run)致力于探索产品自运行之道,让链接更短,让价值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