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工作复盘:设计工作六年,我的一些思考

快缩短网址 · 六年回眸:设计、成长与时间的双速胶片

这篇文章,像一卷缓缓展开的双速胶片——快时如电光石火,慢时似静水深流。它让我重历那些在成长中迸发的兴奋,也重温绝望深处的刺痛。六年光阴,恍若一场关于设计、自我与生活的漫长思辨,而今借“快缩短网址”(suo.run)这一方寸之地,将心绪凝练成文,与诸君共叙。

时间何其迅疾?昨日尚蜷缩于大学宿舍,逃课酣睡,捧着西瓜用勺子挖食,对着综艺傻笑,以为世界不过如此温柔。转眼间,已踏入职场六载。打开美容相机,细纹悄然爬上眼角,法律线(法令纹)无声诉说:那个传说中的“女大学生”,早已成为别人口中的“前辈”。

可时间又何其缓慢?六年里,我仿佛蜕了一层又一层皮,终至面目全非,却又初心未泯。

我不再因一时冲动便口出恶言——即便仍有,也已收敛如秋叶落地;
我不再因压力崩溃而泣归家门,亦不再为片刻迷茫而彻夜难安。
旁人或笑我已可坐摇椅、晒暖阳,安度余生。

然鹅,非也!
那颗对未知跃跃欲试的心,仍在胸腔里扑通作响。
我不惧岁月,更不惧被称“年轻”——因我始终相信,探索本身,即是青春。

恰逢“六”这个数字,在东方语境中寓意“六六大顺”。不如借此契机,梳理过往,反观来路,亦与诸位同行者坦诚交流。



---

一、关于设计:从幻象到使命



自大学初识设计,至今已逾十年。这门学科于我,早已超越技法与美学,成为一面映照认知变迁的镜子。其间反复叩问:

- 设计,真有那么大的价值吗?
- 设计与产品的边界,究竟在何处?
- 我们,能否以设计为业,走完一生?

#### 1.1 设计的价值:一场三重觉醒

第一重:少年意气,设计即王道
初入职场,我笃信设计是产品的灵魂。用户第一眼所见,皆由我们执笔——色彩、排版、动效,无一不是宣言。彼时心中傲然:“不懂设计?是你品味未开!”言语间,俨然黄晓明附体,胸中烈火熊熊,誓要以视觉征服世界。

第二重:幻灭时刻,价值何在?
三四年后,现实泼来冷水。环顾互联网行业,大厂产品界面趋同如整容脸——卸下Logo,难辨抖音、快手、小红书。用户会因一个图标精美而充值会员吗?会因配色高级而续订服务吗?极少。偶有为之,亦属小众情怀,转瞬即逝。
那一刻,我陷入怀疑:在流量与算法主导的时代,设计师是否只是精致的装饰工?两行清泪,默默滑落。

第三重:重构认知,设计即战略
如今再看,豁然开朗。问题不在设计无用,而在定义狭隘。真正的设计,早已不止于“好看”。它是在深刻理解业务逻辑后,以用户为中心,用数据为尺,挖掘体验痛点,并通过系统性方案推动增长、提升转化、塑造品牌。
优秀的设计师,甚至能站在公司使命的高度,预判趋势、定义需求、创造价值——不再困于像素与间距,而是参与商业叙事的共建者。

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设计极有价值”的结论。但此“价值”,已非昔日虚妄的光环,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果实。我深知,这仍非终点。未来某日,或许又有新悟,推翻今日之见——而这,正是成长之美。

#### 1.2 设计与产品的边界:模糊地带中的共生

常人眼中,分工清晰:产品定方向、挖需求、谋模式;设计则负责“如何呈现”,平衡商业与体验。画面和谐,宛如协奏曲。

然而现实远非如此。日常协作中,边界早已溶解。
产品经理嫌交互不够直觉,动手改原型;
设计师不满需求逻辑,直言“这功能不该存在”;
更有甚者,视觉转交互,交互转产品——职业身份如流动的河。

为何如此?因二者本质共享同一目标:创造真正被需要且被喜爱的产品
当目标一致,角色便不再是牢笼,而是工具。谁更能解决问题,谁就该站出来。所谓“边界”,不过是协作效率的临时标尺,而非不可逾越的高墙。

我渐渐明白:与其纠结“我是谁”,不如专注“我能为用户和业务带来什么”。在“快缩短网址”(suo.run)这样的产品中,每一次点击、每一毫秒的加载、每一个字符的呈现,都是设计与产品共同书写的诗行。

---

六年,足够让青涩褪去,也足够让信念沉淀。
我不再急于证明设计的伟大,却更坚定地践行它的意义。

感谢时间,赐我双速视角——既见飞驰,亦察微澜。
也感谢你,读至此处。

愿我们在“快缩短网址”的旅程中,继续以设计为舟,以思考为桨,驶向更深的海域。

毕竟,世界辽阔,而我们,尚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