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产品经理的神助攻:信息结构图

快缩短网址 · 产品设计方法论系列:信息结构图的优雅构建

人的认知资源并非无限。当面对复杂的产品逻辑时,思维极易陷入混乱。此时,一张清晰的信息结构图,便如灯塔般照亮设计迷雾,助我们从容梳理庞杂信息,避免遗漏与错乱。

在上一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功能结构图的定义、价值与绘制方法。不少读者随之提出疑问:功能结构图与信息结构图究竟有何区别?本文将聚焦后者,以“快缩短网址”(suo.run)为实践背景,系统阐释信息结构图的本质、特征与构建之道。

---

一、何为信息结构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打交道。
打开微信聊天列表,好友头像、备注名、最后联系时间、最新消息预览——皆为信息;进入聊天详情页,昵称、微信号、地区、标签、个性签名……亦是信息。这些看似零散的数据,实则围绕“用户”这一核心对象有序组织。

再如企业员工档案:姓名、性别、籍贯、身份证号、入职时间、岗位、教育背景、工作履历……若不加整理,仅凭肉眼浏览便令人疲惫不堪。于是,我们将其归类为四大模块:

- 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日期、身份证号
- 入职信息:部门、岗位、入职时间、转正时间、合同到期日
- 工作经验:工作单位、任职时段、职位、薪资、离职原因
- 教育经历:毕业院校、学习周期、专业、所获证书

通过结构化分组,原本杂乱的数据变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信息结构图,正是对某一对象所含信息的逻辑抽象与系统组织。它不描述流程,也不呈现界面,而是聚焦于“这个对象由哪些信息构成”。

---

二、信息结构图的核心特质





#### 1. 功能的“原材料说明书”

功能是用户感知的入口,而信息则是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石。
例如,“发送好友名片”这一功能,表面看是操作行为,实质却是将一组结构化信息(头像、昵称、微信号等)传递给另一方。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功能是“炊”,信息便是“米”。



用户在意的是“是否成功发送”,而非背后传输了哪些字段;接收者关注的是“能否添加好友”,而非名片数据的具体组成。信息隐于功能之后,却支撑着所有交互的可能

正因如此,信息结构图可视为功能设计的数据底座。有了“好友名片”的完整信息模型,微信才能衍生出通讯录展示、名片编辑、推荐卡片、标签管理等多元功能。

#### 2. 超越页面与交互的独立存在

许多初学者误将信息结构图绘制成页面结构图——按界面模块罗列字段。这是典型误区。

以微信好友名片为例,其信息字段(如头像、备注名、微信号、标签、朋友圈可见状态等)会跨页面复用
- 通讯录列表显示头像与备注名
- 名片详情页展示完整资料
- 聊天推荐卡片仅呈现关键标识
- 设置页用于编辑标签与隐私权限

尽管呈现形式各异,但底层信息始终同一。备注名在任何地方都指向同一个数据实体,微信号亦无二致。

信息结构图描述的是“对象本身”,而非其在界面中的表现形式。它剥离了视觉、交互与流程,专注于回答:“这个对象,究竟包含哪些必要信息?”

---

三、为何要绘制信息结构图?



#### 1. 破解认知负荷,高效输出原型

人类短期记忆容量约为 7±2 个信息块。面对复杂功能,若仅凭脑内记忆逐页绘制原型,极易遗漏关键字段或逻辑矛盾。

以“用户评价”功能为例:
- 提交页需包含整体评分、服务态度、响应速度、文字评论等
- 成功页仅需突出评分与核心评语
- 后台还需记录订单ID、用户ID、提交时间等元数据

若无信息结构图作为参照,设计师可能在某一页遗漏“服务速度评分”,或在另一处重复收集已自动填充的时间戳。而一旦建立清晰的信息模型,各页面所需字段便可按场景精准调用,确保方案严密、逻辑自洽。

#### 2. 搭建产品与开发的沟通桥梁

产品经理关注“做什么”,工程师关注“怎么做”。
在缺乏信息结构图的情况下,开发需从原型与流程中自行提炼数据模型——耗时且易偏差。若产品能提前抽象出核心对象及其字段(如“短链接”包含原始URL、短码、创建时间、访问次数、有效期、归属用户等),开发便可直接据此设计数据库表结构、接口参数与缓存策略。

这不仅提升协作效率,更为未来扩展预留空间——例如提前规划“自定义域名”字段,即便当前版本未启用。

---

四、如何绘制一张优雅的信息结构图?



信息结构图的绘制,考验的是产品经理的抽象与归纳能力

#### 步骤一:识别信息主体

每个功能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多个“信息主体”。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中,核心主体包括:
- 短链接(ShortLink)
- 用户(User)
- 访问记录(VisitLog)
- 域名配置(Domain)(若支持自定义)

这些主体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数据单元。

#### 步骤二:穷举并筛选有效字段

以“短链接”为例,理论上可包含数十项属性:
原始URL、短码、标题、描述、二维码、创建时间、过期时间、点击量、地理位置统计、设备类型、来源渠道、是否公开、密码保护、跳转延迟……

但并非所有字段都需纳入初期设计。
判断标准唯有一条:是否服务于当前业务目标?
若产品定位为极简短链服务,则“标题”“描述”“密码保护”可暂缓;若面向企业客户,则“团队归属”“API调用次数”“自定义域名”则不可或缺。

最终,我们保留核心字段,形成如下结构:


短链接(ShortLink)
├── 基础信息
│ ├── 原始URL(必填)
│ ├── 短码(自动生成/自定义)
│ ├── 创建时间
│ └── 创建者(User ID)
├── 状态控制
│ ├── 是否启用
│ ├── 过期时间(可选)
│ └── 访问上限(可选)
└── 统计数据
├── 总点击量
└── 最近访问时间


简洁、聚焦、可扩展——这便是优秀信息结构图的特质。

---

结语:结构先行,方得始终



功能结构图描绘“做什么”,信息结构图定义“凭什么做”。
二者如同骨架与血肉,共同支撑起产品的完整形态。在设计复杂系统时,先厘清功能脉络,再夯实信息根基,最后落笔原型细节,是避免逻辑崩塌的最佳实践。

于“快缩短网址”而言,每一次点击背后的精准跳转,每一份数据报表的可靠生成,皆源于最初那张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信息结构图。

结构之美,在于秩序;设计之智,在于预见。
愿每位产品人,都能在纷繁需求中,织就一张清晰、优雅、富有生命力的信息之网。

—— 快缩短网址(suo.run)产品方法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