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AARRR模型拆解(三):用户留存(Retention)

经不起留存考验的产品,往往只是在回应伪需求。即便用户获取与激活策略再精妙,若无法真正留住人心,终将如沙上筑塔,徒劳无功。



随着互联网产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耕细作,多数产品早已跨越“从0到1”的冷启动阶段。如今的竞争焦点,已悄然转向如何实现“从1到100,再到10,000”的持续增长。在这一进程中,AARRR模型——这座经典的增长漏斗灯塔,始终为产品人指明方向。

本系列文章将逐层拆解AARRR的每一环,深入其肌理,探寻增长的本质。

当用户初次踏入我们的产品世界,被巧妙激活,并亲历核心价值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他们愿意留下、反复使用,继而建立起信任与依赖,最终与产品共生共长?唯有如此,故事才能延续,价值方得沉淀。

这正是AARRR模型的第三重境界——Retention(留存):让用户体验不止于初见,而是日久生情。

谈及留存,首要之问是:何谓“留存用户”?又该以何种指标,精准衡量产品的留存健康度?

目前业界通行两种计算逻辑:

其一,N日点留存法(Fixed-Day Retention)
- 次日留存:统计某日新增用户中,次日仍活跃的比例;
- 7日留存:统计该批用户在第7天仍活跃的比例;
- 30日留存:统计该批用户在第30天仍活跃的比例。

此法聚焦特定时间点的用户回访行为,强调“当日是否仍在”。随着时间推移,留存率自然递减,行业亦形成经验基准——“4-2-1法则”:即次日留存约40%、7日约20%、30日约10%,可视为健康产品的合理水位。

其二,N日内留存法(Rolling Retention)
- 次日留存:同上;
- 7日内留存:统计新增用户在注册后7天内任意一天回访的比例;
- 30日内留存:统计新增用户在30天内至少有一次回访的比例。

此法更关注“是否曾回来过”,弱化具体日期,强调用户在周期内的整体参与意愿。



两种方法,视角迥异:前者如显微镜,审视用户在关键节点的忠诚度;后者似广角镜,捕捉用户在时间窗口中的总体黏性。选择何种,需依产品形态、使用频次与业务目标而定。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深知:一个链接的价值,不仅在于被点击一次,更在于被反复信任、持续使用。因此,留存不是数据游戏,而是用户与产品之间无声的契约——每一次回访,都是对价值的再次确认。

唯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留存,才是真实增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