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我所见过的那些「低效」产品经理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从构想到落地的这段旅程中,我再次深切体会到:效率,并非源于忙碌,而是源于清醒。

过去几周,我们正全力打磨这款新产品——这已是我第五次从0到1完整走完产品闭环。所谓“从0到1”,并非浪漫的创业叙事,而是156个环环相扣的关键动作:从商业逻辑推演、用户价值验证,到技术实现、上线运营,直至产生真实收入。前三个项目曾意气风发,第四个仍在顽强生长,而这一次,我愿以更沉静的姿态,交付一份不负期待的作品。

然而,在与团队、合作伙伴反复磨合的过程中,我不断撞见那些看似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职场陷阱——它们悄无声息地吞噬时间,扭曲方向,最终让人在混沌中迷失。低效,从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努力错了地方。



以下五点,是我从实战中淬炼出的反思,虽以产品经理为切入点,却几乎适用于所有岗位:

一、以业余思维处理专业问题
现代社会的基石是分工。专业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复杂问题需要系统化、结构化的解决方案。可现实中,太多人对所处领域的底层逻辑一无所知,却热衷于用泛泛而谈的“通用方法论”去硬套具体场景。
我见过不少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既无法量化商业价值,也难言用户体验提升,甚至连“做成了什么样子”都说不清楚。项目耗时数周上线后复盘,才发现两个根本问题悬而未决:
>(1)即便做了,能带来什么改变?
>(2)如何定义“做成了”?

这种缺乏专业判断的盲目推进,是对团队最奢侈的浪费。真正的专业,是在动手前就厘清目标、路径与验证标准。建议:在工作间隙,持续补课——观察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为何总能切中要害?

二、困于模糊,却无力定义问题
困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感觉不对”当作终点,而非起点。多数人卡在情绪层面,却从未尝试把问题清晰写下来。
人类大脑天生擅长抽象,但抽象不等于清晰。当你脑中只有“这个功能好像有问题”的念头时,它仍是一团雾;唯有将其拆解为“用户在哪一步流失?数据是否异常?假设是否成立?”,问题才真正浮现。
很多时候,把问题准确表述出来,答案已呼之欲出。建议:每日自问——此刻阻碍我的,究竟是什么?

三、排了优先级,却从不按优先级行事
我们深知二八法则:80%的价值往往来自20%的关键动作。我曾为优化一个核心流程投入三天规划,却发现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仅是其中半天的思考成果。其余时间,不过是锦上添花。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平均用力?优先级的意义,恰恰在于勇敢舍弃“看起来重要”却非核心的事务。若你总觉得“每件事都重要”,那不是事务繁杂,而是判断失焦。
建议:每日开工前,锁定那20%的高杠杆任务,除非突发事项能在五分钟内解决,否则一律延后。



四、沉迷开会,却回避深度思考
我向来警惕无准备的“头脑风暴”。当一群人围坐空谈创意,却无一人带着初步方案而来,这不过是集体拖延的遮羞布。
高效会议只应有三种目的:向上争取资源、向下同步进度、平级整合方案。尤其讨论会,必须建立在参与者已独立思考、形成候选解的基础上。否则,会议时间就成了临时构思的“灵感工坊”——低效且虚妄。
真正的创造力,诞生于独处时的深度沉浸,而非会议室里的即兴表演。建议:无结论雏形,不开会。

五、跨部门协作,却不说清业务本质
没有人能单打独斗完成复杂产品。但跨部门合作常陷入僵局,根源在于发起者未阐明“我们为何要做这件事”。
对协作方而言,你的需求只是众多任务之一。若他们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义、用户价值或商业影响,又怎会倾注心力?尤其在大公司,信任无法靠过往情分维系,必须靠清晰的目标共识建立。
务必在沟通伊始就回答:这件事对整体业务意味着什么?我们共同的成功标准是什么?唯有目标同频,行动才能共振。建议:先讲清“为什么”,再谈“做什么”。

---

以上五点,皆源于“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推进中的血泪经验。它们如细沙般渗入日常,若不警惕,终将堆成阻碍前行的沙丘。

请记住:真正决定成败的,永远是那20%的关键动作。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远比挥汗如雨却方向不明更接近成功。

我们正在打造的,不仅是一个短网址服务,更是一种高效、简洁、直指本质的工作哲学。欢迎访问 suo.run,见证这份克制与专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