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设计师如何通过AB test,让运营无话可说?

在设计交付的日常中,反复修改几乎成了常态。一句“这里再改一遍,要有大气感”,或是一声“这个词放大一点,颜色不好看”,常常让设计师陷入无休止的调整漩涡。尤其当面对强势的运营方时,纵使心中万般无奈,手上仍得默默执行——改到鼠标抽筋、电脑发烫,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不过是一个 Banner,为何如此艰难?

然而,真正的转机并非来自情绪的宣泄,而是源于一次深刻的反思。当我完成第1000个 Banner 时,终于意识到:与其被动承受,不如主动掌控。于是,“快缩短网址”项目团队决定引入一种更理性、更高效的方法——AB 测试。

为何总被要求修改?两个深层原因



其一,人人皆有审美话语权。
在这个时代,审美似乎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运营同事或许不懂代码,无法干预开发逻辑,也无力左右老板的战略决策,但他们完全可以对视觉表达提出“我觉得不好看”的意见。毕竟,美是主观的,而主观最容易被表达。作为设计师,若想在这场审美博弈中立足,就必须学会包容多元视角,并以专业引导替代情绪对抗。

其二,设计师自身的“不作为”。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抱怨:“运营根本不懂设计!”却很少追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能用数据证明自己的方案更优?是否真正理解业务目标与用户行为?若无法为结果负责,又凭什么要求他人信服?事实上,运营才是直接对 KPI 负责的人,他们的每一个建议,背后都是对转化率、点击量、销售额的真实焦虑。



AB 测试:用数据终结争论



AB 测试(A/B Testing)是一种科学验证设计效果的方法:在同一时间维度下,向属性相似的用户随机展示两个或多个设计方案,通过对比关键指标(如点击率、转化率、订单量等),选出最优解。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际项目中,我们针对 APP 首页主 Banner 开展了一系列 AB 测试,聚焦四个核心问题:

#### 1. 是否需要添加按钮(Button)?
运营常质疑:“加按钮真能提升效果吗?”
我们设计了两版 Banner:一版含引导按钮(如“立即缩短”),一版无按钮。
结果令人惊喜
- 含按钮版本的 PV 点击率高出 0.01%,UV 点击率高出 0.02%;
- 虽看似微小,却带来了数百新增订单与数千元销售额增长。

这印证了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明确的行动提示(如“点击领取”“马上体验”)能在用户无意识中引导行为,显著提升转化。

#### 2. 按钮应放在左侧还是右侧?
基于从左至右的阅读习惯,我们测试按钮位置。
数据表明:左侧布局的点击效果更佳——用户视线首先落点于此,响应更迅速。

#### 3. 主题文案的最佳位置?
文案是 Banner 的灵魂。我们对比左、中、右三种排布(因习惯未测右侧)。
结论一致:文案居左时,用户注意力更集中,点击意愿更强。

#### 4. 整体内容布局的协同效应?
单独优化按钮或文案虽有效,但组合后是否叠加增益?我们进一步测试整体布局。
最终验证:文案与按钮均居左的版本,综合点击表现最优——形成清晰的视觉动线,降低用户认知负荷。

数据,是设计师的新语言





这一系列测试不仅带来了可量化的业务提升,更重塑了设计与运营的关系。过去,我们争的是“好不好看”;如今,我们共同关注“好不好用”。数据成为双方信任的桥梁,也让设计从主观艺术走向客观科学。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好的设计,不仅要美,更要有效。仅凭直觉创作的时代正在过去,以数据驱动决策的设计范式已然来临。

实践建议



1. 行业适配性:上述结论源于电商场景,其他领域需结合自身用户行为验证。Banner 的字体、色彩、人物图像等,皆可纳入测试范畴。
2. 时效性考量:用户偏好会随时间变化,AB 测试应持续迭代,避免经验固化。
3. 资源受限时的替代方案:小团队可采用“内部手动测试”——将同事分为两组,分别评估不同方案的点击意愿,虽主观性强,但仍具参考价值。
4. 指标理解
- PV(Page View):页面总浏览次数,重复访问累计计算;
- UV(Unique Visitor):独立访客数,同一设备当日多次访问仅计一次;
- PV 点击数:Banner 被点击的总次数;
- UV 点击数:独立用户点击 Banner 的人数。

---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相信:设计不应困于审美之争,而应服务于真实价值。AB 测试不是对创意的束缚,而是为创意插上数据的翅膀。当你下次面对“再改一版”的要求时,不妨微笑回应:“好,我们一起做个 AB 测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