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位:快缩短网址的灵魂所在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启一个聚焦于产品定位与产品设计的系列。这一系列更偏向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旨在提炼方法论,为产品新人、运营伙伴乃至所有希望厘清工作逻辑的同行提供思考框架。
整个系列将分为两大模块:产品定位 与 产品设计。其中,产品设计内容庞杂,本次暂不深入细节,而是着眼于更高维度的思维体系构建。
---
为何说产品定位是产品工作的核心?
正如标题所言——产品定位,是产品工作的灵魂与核心。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回溯产品从0到1的完整路径:
> 战略/市场分析 → 产品定位 → 产品设计 → 产品开发 → 产品测试 → 上线发布 → 持续迭代
许多从业者或许并未亲历“从0开始”的阶段,入职时产品已进入1→100甚至100→10000的扩张期。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这一逻辑链条始终适用,只是关注重点和思考层级有所不同。

尽管战略与市场分析常由高层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经理可以置身事外。恰恰相反,越早建立全局视野,越能避免陷入局部优化的陷阱。
今天,我们聚焦于“产品定位”——这个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环节。
---
定位偏差,事倍功半
初入行的产品经理,往往容易沉迷于交互细节、视觉体验或功能打磨。这些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清晰的定位,再精巧的设计也可能南辕北辙。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用户需要一个水槽,你精心设计了一款高端、节水、防溅、易操作的洗手盆。客户点头称赞:“设计很棒!”
随即却问:“……但这水槽用来洗菜,是不是太浪费了?”
问题出在哪?不是设计不好,而是定位错了。
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不仅导致大量无效劳动,更会严重挫伤团队士气与个人职业影响力。因此,我强烈建议:在评估任何需求前,先做一次产品定位校准。

对于初级产品经理,至少应将30%的精力投入定位思考;而对于资深者,这一比例应随战略理解的加深而提升。
---
如何理想地描述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并非玄学,它有清晰的思考框架。核心在于两个维度:
#### 1. 用户价值
- 用户是谁?(具体画像,而非模糊群体)
- 解决了什么问题?满足了何种需求?
#### 2. 公司价值
- 是否契合公司战略?
- 能带来什么实际收益?(如收入增长、用户规模、效率提升等)
许多人误以为“产品经理只为用户服务”,实则不然。真正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同时佩戴两副眼镜:
- 用户视角:化身真实用户,站在其立场思考痛点与诉求;
- 业务视角:理解公司目标、老板意图与资源边界。
二者缺一不可。若只执其一,极易偏离轨道。
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用户价值应优先坚守——毕竟,产品经理是公司内部最贴近用户的角色。运营、开发、销售等角色天然倾向公司利益,而你,是用户的代言人。
但“坚持用户价值”不等于固执己见。在团队协作中,需灵活切换视角,用业务语言沟通用户价值,推动共识达成。
于是,我们可以提炼出理想的产品定位描述公式:
> 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从而为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
注意:描述时务必代入用户身份!
不要说“本功能帮助客服提升效率”,而要说:“作为客服人员,我可以直接在系统内拨打电话,无需切换CRM,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无论是整体产品,还是单点功能迭代,皆可用此句式检验定位是否清晰。
例如,“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产品定位可表述为:
> 作为内容创作者或运营人员,我可以通过 suo.run 快速生成简洁、美观、可追踪的短链接,节省沟通成本并提升点击转化,同时帮助公司沉淀流量数据、优化投放策略。
---
如何应对定位质疑?
在需求评审中,你可能会被问:
- “怎么证明这能达成目标?”
- “为什么选这个方案,而不是另一个?”
- “现在功能太简陋,用户真会用吗?”
面对挑战,请坚守三大原则:
#### 1. 永远贴近用户
倾听真实声音。正如马化腾所言:每月访谈10位用户,关注100个用户反馈,收集1000条体验意见。看似笨拙,却最有效。
#### 2. 永远相信数据
用 A/B 测试、漏斗分析、行为热力图等工具验证假设。但需谨记:数据是结果,不是原因,必须结合用户语境解读。
#### 3. 始于终,倒推路径
先想清楚“成功的样子”——用户如何使用?指标如何变化?团队如何受益?再反向规划最小可行路径。第一版不必完美,但必须核心清晰、方向明确。
---
今日小结
- 产品定位值得投入至少30%的工作精力;
- 用户价值优先,但不可忽视公司战略;
- 产品经理需同时具备用户视角与业务视角;
- 理想定位 = 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创造【什么公司价值】;
- 靠近用户、相信数据、始于终而谋其始。
---
快缩短网址(suo.run) 正是在这样清晰的定位下诞生——我们不做大而全的工具,只专注一件事:让每一个链接,都更短、更快、更有价值。
愿你在产品之路上,始终方向清晰,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