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思熟虑,我终于提笔写下这篇文章。
这不仅是一条令我心驰神往的赛道,更是众多产品人与运营者瞩目的新兴蓝海。尽管尚未迎来第二个爆发性风口,但可以笃定的是——未来五年内,VR/AR必将迎来不可逆转的全面崛起。因此,我诚挚邀请更多资深从业者加入这场对话,共同探索并构建属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时代的产品与运营职业发展路径。
作为新一代人机交互平台,VR/AR的核心在于“沉浸”二字。它不再追求信息链接的广度,而是致力于深化用户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深度。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可构建出一个可控范围内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专用设备与其中对象自然互动,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知与体验。
---
一、交互范式的演进
人类迈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交互方式始终围绕“更便捷、更直观”的核心需求不断进化。而VR/AR,则是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对“真实感交互”的终极回应。
- PC时代:人通过键盘与鼠标与屏幕对话
此阶段的交互聚焦于知识创作、程序开发、阅读与办公,电脑逐渐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工具。

- 移动时代:指尖轻触,开启智能交互新纪元
从诺基亚的功能机霸主地位,到苹果以触控屏重构人机关系,短短数年便完成产业洗牌。如今,许多年轻人甚至已不知诺基亚为何物——这正是技术浪潮无情更迭的缩影。
- VR/AR时代:人步入虚拟空间,以手柄、体感手套乃至全身传感装置进行三维交互
当前主流仍依赖手柄与遥控器,但柔性传感手套、体感衣等设备已悄然问世。受限于成本,尚未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值得一提的是,玄机科技在《星辰变》《天谕》《雪鹰领主》等动画中,已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高效还原角色表情与肢体语言,大幅降低传统建模成本,使虚拟人物愈发鲜活灵动。
---
二、技术架构图谱
VR/AR的技术生态可概括为“五横两纵”:
- 五横: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网络传输、渲染处理、内容制作
- 两纵:VR 与 AR,二者技术路径日益趋同,边界逐渐模糊
整体技术轨道尚处动态演进中,远未定型,正为创新者留下广阔空间。
---
三、未来能力图谱猜想
技能可分为“可迁移”与“不可迁移”两类。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类对社交、娱乐、学习、表达等基本需求恒久不变。变的,只是实现这些需求的载体与方式。
#### 3.1 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迁移
未来产品经理仍将聚焦用户本质需求,但工作重心将向以下方向偏移:
- 流程设计(三维场景中的行为路径)
- 空间交互设计(从二维点击到三维手势)
- 实时渲染逻辑理解
- 虚拟内容生产协作机制
工具在变,人性未改;形式在迁,需求如初。
#### 3.2 产品逻辑的三大方向
1. 拟真交互:复刻现实世界的操作直觉
如在VR中观影,需模拟遥控器操控、界面过渡、视觉反馈等现实习惯,降低用户认知门槛。
2. 环境响应:虚拟行为应引发合理空间反馈
用户动作需对虚拟世界产生符合物理直觉的影响——这是从二维到三维交互过渡的关键桥梁。
3. 范式创新:定义属于虚拟世界的原生交互语言
这将是长期工程。唯有行业共识逐步形成,才能催生统一的设计规范、开发工具与用户体验标准。
#### 3.3 运营能力的延续与进化
人性不变,则运营底层逻辑亦稳。变化仅在于媒介形态:
- 社交:社区营造、裂变增长、虚拟身份运营
- 游戏:沉浸式玩法设计、虚拟经济体系搭建
- 直播:虚拟主播管理、跨次元互动激励
- 教育:场景化知识传递、教师-学生-环境三方协同

运营的本质仍是“连接人与价值”,只是舞台从屏幕延伸至空间。
---
四、尾声:风起于青萍之末
据2018年全球机构预测,至2022年,VR一体机全球出货量将达6600万台。虽短期波动难免,但大势已然清晰。当传统互联网格局趋于固化,VR/AR正成为破局者的新大陆。
此文仅为一名产品老兵的个人观察与推演。若你亦躬耕于此域,欢迎联系交流,共绘未来图景。
---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见解,数据援引自公开网络及《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201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分析过程独立完成,不受任何第三方影响。
文中提及内容若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处理。
交流邮箱:aigbert.li@qq.com
微信:Aigbert-Aquarius
公众号:LS邋遢道人
> “快缩短网址”(suo.run)致力于汇聚互联网运营精华,赋能每一位前行者。所载内容或来自网络,或由用户贡献,不代表本站立场,亦不担保其真实性。如有侵权,请即刻告知,我们将迅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