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产品探索中,我逐渐沉淀出一套关于用户与需求的思考框架。这一框架深受余军、张小龙、刘飞与王石木等前辈思想的滋养——他们的洞见如涓流汇海,悄然塑造了我对产品本质的理解。
用户,并非抽象符号,而是鲜活个体的集合;需求,亦非孤立事件,而是特定情境下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真正卓越的产品,始于对二者关系的深刻洞察,并贯穿于从萌芽到迭代的全生命周期。
一、三层需求:从表象到本质
我倾向于将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用户需求、本质需求与功能需求。

- 用户需求,常浮于表面,是用户在具体场景中表达出的直接诉求。它纷繁复杂,甚至自相矛盾,需通过细致观察与同理心加以提炼。
- 本质需求,则深藏于行为之下,是驱动用户行动的核心动机——可能是效率、归属、掌控感,或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它难以言说,却决定产品能否真正“击中人心”。
- 功能需求,是我们将本质需求转化为产品语言的结果,是可执行、可设计的具体功能点。唯有锚定本质需求的功能,才具备穿透市场的力量。
在 suo.run 的设计中,我们不止于“缩短链接”这一表层诉求,更追问:用户为何需要缩短?是为了分享便捷?追踪效果?还是隐藏冗长参数带来的安全感?答案指向更深层的控制感与传播效率——这便是我们优化短链生成逻辑、嵌入数据看板、强化隐私保护的底层依据。
二、用户:有温度的需求载体
用户是自然人,带着情绪、偏见与期待走进产品。因此,研究用户,即是理解其背后的情感价值与主观逻辑。
我们拒绝粗暴贴标签,也警惕过度细分。合理的用户分组,应基于真实行为路径与核心目标,而非臆测的人口统计学标签。在 suo.run,我们区分“临时分享者”与“营销运营者”——前者追求一键即走,后者关注转化分析。同一功能,在不同用户眼中,意义迥异。
三、行为公式:认知 × 情境
我始终相信:用户行为 = 个人认知偏好 × 所处情境。
一个人是否愿意使用短链,不仅取决于他是否知道 suo.run,更取决于那一刻他正身处微信群聊急需分享,还是在后台配置广告投放。产品必须预判情境,降低认知负荷,让工具在恰当时刻“自然浮现”。

快缩短网址(suo.run)的使命,正是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交互中,为每一次链接传递赋予简洁、可靠与智能的体验——因为我们深知,每一个点击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在特定时刻,渴望被高效地理解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