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借鉴竞品,为何“他”能成功,而你却步履维艰?
“抄袭”一词未免刺耳,若换作行业术语——竞品分析,则显得专业且必要。
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比独自在黑暗中摸索更高效。少走弯路,少踩深坑,是每个产品人梦寐以求的捷径。
曾有一位产品经理在社区中发问:
> “如果没有竞品,我该如何分析需求?”
这个问题看似荒诞,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困境。
事实上,在当今红海遍地的时代,真正“从零诞生”的产品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创新,都脱胎于已有模式的迭代与重构。
于是,核心问题浮出水面:
既然大家都在借鉴,为何有的产品脱颖而出,有的却黯然退场?
在多次“照搬失败”的反思之后,“快缩短网址”(suo.run)团队总结出三条破局之道:
---
01|洞察本质:在错位竞争中寻找破局点
不要只看“别人做了什么”,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试着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
- 这个功能服务于何种用户场景?使用频率如何?
- 我的产品核心定位是什么?该功能是否契合我们的价值主线?
- 实现成本是否匹配其带来的用户或商业价值?是否存在更优解?
- 用户对竞品的真实反馈是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根源何在?
- 行业当前的竞争焦点在哪里?未来趋势又将如何演变?
- 当前交互流程是否足够简洁、直观?(尤其针对C端产品)

需特别注意:“用户”的定义因产品类型而异。
C端面向个体,场景多源于日常生活;B端则服务组织,需求根植于业务流程。
无论哪种,价值判断始终是决策的核心。
资源有限时,优先满足高价值需求——
- 对To C产品而言,即覆盖更多用户、解决更高频痛点、带来更强情感共鸣;
- 对To B产品而言,则体现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当你的产品能持续为用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市场自然会给予回报。
案例启示:美团外卖的逆袭
饿了么率先切入校园市场,占据先机。但美团敏锐发现:其主力战场集中于一线城市,而二三线城市尚属蓝海。于是果断下沉,并借力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技术反超,最终登顶行业。
正如美团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所言:
> “向标杆学习,能学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借鉴不等于复制,关键在于——能否在另一维度实现超越甚至颠覆。
---
02|聚焦细分:打造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当团队在人力、资金、技术等综合实力上远逊于对手时,盲目对标全功能无异于以卵击石。
此时,与其广撒网,不如深挖井。
选择竞品尚未深耕的细分领域,将其做到极致——
一把精准的螺丝刀,远胜于一把打不开任何锁的万能钥匙。
新东方的崛起正是此道典范:
起初只专注托福培训,做到全国第一;继而延伸至GRE、GMAT,再拓展至留学咨询与移民服务,形成完整的“出国生态链”。
垂直深耕 + 场景闭环 = 壁垒自成。
即便在云计算被BAT垄断的格局下,仍有如Easystack这样的企业凭借在私有云、容器安全等垂直领域的专业突破,赢得与阿里、IBM、京东的战略合作。
巨头追求广度,后浪则靠深度突围。
差异化不是选择,而是生存必需。
---
03|跳出框架:从“用户任务”出发重构创新
我们提供的不应是固定形态的产品,而是完成用户任务的解决方案。
克里斯坦森在《与运气竞争》中提出“待办任务理论”(Jobs to Be Done, JTBD):
用户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完成某件事”的能力。
网易云音乐入局时,主流平台已在版权争夺战中鏖战多年。
面对资源劣势,它没有硬碰硬,而是回归用户本质任务:
- 表层需求:听歌;
- 深层任务:缓解孤独、寻找共鸣。
于是,它用精准推荐算法满足“发现好音乐”的期待,用走心评论区构建情感连接。
“我选网易云,是因为它懂我”——这句用户心声,胜过千万版权。
同样,唯品会在淘宝的阴影下另辟蹊径:
电商的表层任务是“买商品”,但深层任务可能是“提升形象、彰显品味”。
于是,它聚焦品牌折扣,让用户以实惠价格穿上大牌,完成“性价比之上的身份认同”。

---
结语:借鉴是起点,创新才是终点
拼多多连接下沉市场与产业带,从新经济结构中撕开缺口;
快缩短网址(suo.run)则致力于让链接更短、访问更快、体验更轻——在极简中追求极致效率。
产品形态只是表象,底层逻辑才是胜负手。
向竞品学习,从不丢人;
真正危险的,是在模仿中迷失自我,忘了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真正的高手,借他人之镜,照见自己的路。
而这条路,终将通往独一无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