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设计的初始阶段,初级产品经理常会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否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竞品?答案毋庸置疑——不仅值得,而且必要。这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深度观察与启发式学习的过程。
为何要参考竞品?
绘制原型图,本质上是在将抽象需求转化为具象体验。然而,若仅凭直觉或经验闭门造车,极易陷入设计空洞、逻辑断裂的陷阱。此时,竞品便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经过市场验证的设计路径。它们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不是模板,而是灵感源泉。
以“快缩短网址”(suo.run)为例,当我们构思一个短链管理后台时,若仅依赖想象,可能忽略用户对批量操作、数据统计或自定义域名的真实诉求。而通过体验 bit.ly、TinyURL 等成熟产品,我们能迅速捕捉到哪些交互模式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哪些功能组合真正提升了效率。

我们究竟在参考什么?
竞品页面固然精美,但产品经理关注的从来不是视觉表层,而是其底层结构与逻辑骨架。其中,字段(Field)是最核心的分析单元。
每一个字段的存在,都不是偶然。它是信息传递的最小单位,是功能实现的基石。例如,在用户个人中心页面,“我的账户”与“我的工具”这两个字段,看似普通,实则承担着分类导航、降低认知负荷、提升操作效率的多重角色。若缺失,用户将迷失在杂乱的功能入口中。
更进一步,字段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页面的逻辑脉络:

- 并列关系:如“题型”与“题目”在排序设置中平级呈现,用户一眼即可理解操作逻辑;
- 包含关系:题目隶属于题型,拖拽排序即在层级内完成,体现结构清晰;
- 流程关系:从创建短链到查看数据,每一步跳转都构成用户旅程的关键节点。
这些关系,构成了产品的“呼吸节奏”。好的流程让用户如行云流水,坏的流程则令人频频卡顿、心生退意。
参考的价值不止于设计
在团队协作中,质疑如影随形:老板问“这设计有何价值?”开发问“能否实现?”UI问“信息架构是否合理?”此时,一份扎实的竞品分析,便是你最有力的背书。
当你指出:“主流短链平台如 Bitly 均采用此布局,因其能提升30%的点击转化率”,信任便悄然建立。这不是盲从,而是借力已验证的共识,为自己的决策注入理性与底气。
结语
参考竞品,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风景。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打磨过程中,每一次对竞品的审视,都是对用户需求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产品逻辑更进一步的锤炼。
世界很大,优秀的设计早已存在。我们要做的,不是重复造轮子,而是学会识别轮子的形状,并造出更适合当下道路的那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