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商业项目价值的真正洞察,源于对其商业模式本质的深刻把握。
长久以来,业界惯用的两种估值逻辑——网络效应估算与GMV(商品交易总额)推演——已在实践中屡屡失效。自互联网浪潮兴起至今,如何科学、理性地评估一个数字商业体的真实价值,始终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大量机构投资者看似精明,实则常以巨额资本押注所谓“黄金赛道”,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迷雾中摸索前行。
面对这种混沌局面,许多研究者试图构建一套普适模型,以精准锚定互联网项目的内在价值。然而讽刺的是,越是努力量化,估值反而越发模糊不清。于是,“早期投资本就是一场豪赌”逐渐成为行业默认共识。对此,我无意否定其现实合理性,但作为商业模式的研究者,我们仍有必要探索更具逻辑性与前瞻性的投资判断原则。

归根结底,对互联网商业项目价值的认知,必须回归到对其商业模式底层结构的理解之上。或许,正是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尚有可为。
早在2014年,我在《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一书中提出了“桶模式”理论,指出用户资产、生态资产与转化能力(即高效配置生态资源以服务用户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互联网商业模式GMV的三大支柱。本文将聚焦于其中最基础也最易被误读的一环——用户资产的衡量方式。
需特别说明的是,以下讨论主要适用于以消费者(C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对于B2B、S2B2C等以商家(B端)为中心的模式,核心逻辑虽相通,但评估起点应转向“商户资产”。
---
一、传统估值方法为何失灵?
在互联网商业语境中,主流的用户导向估值方法仅有两类:一是基于网络效应的估算,二是基于GMV的推演。
网络效应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以太网发明者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他在20世纪80年代推销3Com网卡时提出:网络价值随节点数量呈平方级增长——若网络中有N个节点,则潜在连接数约为N(N−1),近似于N²。1993年,《吉尔德科技月报》创始人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将其总结为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联网设备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与此同时,摩尔定律(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指出: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约每18至24个月翻倍,性能亦随之倍增。这意味着单位计算成本持续下降,为互联网的指数级扩张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两大定律共同构筑了互联网商业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前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等人于1995年提出DEVA模型(Discounted Equity Valuation Analysis),其核心公式为:
> E = M × C²
其中,E代表项目经济价值,M为单用户初始获客成本,C为单用户价值。该模型显然融合了梅特卡夫定律(C²)与摩尔定律(M递减)的双重逻辑。
据此逻辑,一旦基础设施(如服务器、数据库、客服系统)的固定成本被覆盖,后续增长便不再受线性成本约束,而将步入指数轨道。正因如此,Facebook、Google、Twitter等平台在融资时无不以用户规模作为高估值的核心支撑。2014年,Facebook以190亿美元天价收购仅有50名员工的WhatsApp,正是基于其4.5亿月活用户(MAU)所蕴含的巨大网络协同潜力。
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崩塌敲响了警钟。数据显示,尽管美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攀升(红线),纳斯达克100指数(蓝线)却并未与用户数的平方(绿线)同步增长,反而在千禧年初断崖式下跌。这一背离令人不得不质疑:DEVA模型是否真的可靠?
此后虽有多方尝试修正该模型,但收效甚微。有趣的是,在中国,许多早期互联网企业至今仍将用户数量作为估值锚点——或许并非出于信念,而是别无选择。
于是,一种更“务实”的替代方案应运而生:基于运营数据的估值模型,其典型表达为:
> E = K × ARPU × MAU × LT
其中,K为行业系数,ARPU为单用户平均收入,MAU为月活跃用户数,LT为用户生命周期(以月计)。该模型实质上是在估算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GMV。
然而,此法亦存致命缺陷:除K外,其余指标均高度动态。若企业通过巨额补贴或流量采买人为抬高MAU,便极易制造“虚假繁荣”。资本若据此盲目入场,终将沦为接盘者。
---
二、回归商业模式本质:构建新估值范式
我们亟需一种更贴近商业模式内核的估值框架,以真实反映用户资产的质量与潜力。
#### 1. 导流 × 变现:解构用户价值
DEVA模型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将网络中所有节点视为同质化存在,忽视了不同角色在网络中的异质价值。事实上,互联网平台通常连接供需两侧,其网络效应可分为两类:
- 同边网络效应(Same-side):同一侧用户(如社交平台上的用户之间)相互增强价值;
- 跨边网络效应(Cross-side):一侧用户增长带动另一侧价值提升(如更多商家吸引消费者,反之亦然)。
前者适用于微信这类强社交产品,后者则主导美团、淘宝等交易平台。盲目套用梅特卡夫定律,显然忽略了这一结构性差异。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用户都具备同等变现能力。用户特征、使用场景、行为深度等因素,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因此,我们提出更本质的用户资产估值逻辑:
> E = V × R
其中,V(Volume)代表高质量流量池的规模,R(Revenue Potential)代表单位流量的变现可能性。
换言之,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人来”,而在于“来了的人能产生多大价值”。
#### 2. 标杆 × 点数比:引入相对估值维度
前述运营数据模型仅反映历史结果,难以捕捉早期项目的未来潜力。为此,我们将模型拓展为两部分:
> E = (V₁ × R₁) + (V₂ × R₂)
- V₁ × R₁:当前可验证的价值;
- V₂ × R₂:未来潜在价值(即“冰山之下”的指数增长可能)。
后者虽模糊,却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传统估值工具(如PE、PB、DCF)对此几乎无能为力。
于是,我们引入标杆对比法:选取同一赛道中已有明确市场估值的成熟项目作为“标杆”,通过多维指标将其价值转化为“价值点”,再对目标项目进行同类评分,最终得出相对估值:
> A项目估值 = 标杆项目估值 × (A项目价值点 / 标杆项目价值点)
此法尤其适用于赛道清晰、模式可比的项目。随着互联网商业日益呈现“分流×场景趋同”的演化趋势,赛道边界逐渐模糊,该方法的应用广度亦将持续扩展。
#### 3. VR矩阵:动态评估现状与未来

为系统化实施上述逻辑,我们构建VR矩阵(见下表),从“流量池质量”与“变现能力”两个维度,分别评估项目的现状表现与未来潜力:
| | 变现能力(R) |
|----------------|--------------------------|
| | 现状(R₁) | 未来(R₂) |
|流量池(V)| |
|现状(V₁) | 当前价值区 | 潜力释放区 |
|未来(V₂) | 增长瓶颈区 | 指数跃迁区 |
实践中,我们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各项指标打分(5=非常同意,1=非常不同意),并结合权重计算各象限得分,最终汇总为项目总“价值点”。此矩阵不仅量化当下,更前瞻性地捕捉商业模式演化的可能性。
---
三、流量池的本质:端口质量决定用户资产上限
流量池的评估,实则是对互联网项目“入口质量”的检验。
我在《叠加体验》中曾指出,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两种核心端口:
- 功能型端口:凭借卓越的产品体验吸引用户;
- 情感型端口:依托社群认同或价值观共鸣凝聚用户。
二者或独立存在,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用户留存与活跃的底层引力。优质端口不仅能高效导流,更能沉淀高价值用户资产——这才是“快缩短网址”(suo.run)所追求的终极商业效率:以最短路径,触达最具价值的用户,并实现最大化的商业转化。
在不确定的时代,唯有回归商业模式的本质,方能在估值迷雾中锚定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