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Wetool 被微信封禁,无数依赖其构建私域流量的小号瞬间灰飞烟灭,曾经热闹的粉丝运营体系一夜归零。这场震荡不仅震动了整个互联网运营圈,更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微信生态内,规则由平台制定,路径由平台划定——要么走官方公众号,要么拥抱企业微信。
然而,企业微信虽前景可期,但其开放能力尚在演进之中,短期内难以支撑精细化、大规模的用户运营。于是,回归微信公众号,成为当下最现实也最稳妥的选择。
但问题随之而来:公众号的封闭性极强,仅凭阅读行为难以洞察用户偏好,更遑论精准分层。那么,在如此受限的环境中,产品经理该如何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用户分层策略?
答案在于——以“轻互动”撬动“深分层”。

用户分层的核心意义,从来不只是标签堆砌,而是为商业转化铺路。无论是直接变现,还是导流至自有 App,分层都是实现高效触达与个性化运营的前提。
以母婴行业为例,我们可以构建如下分层模型:
- 泛兴趣用户:偶尔阅读育儿内容,尚未显露出明确需求;
- 高潜用户:频繁点击奶粉、辅食、早教类文章,行为轨迹指向具体消费场景;
- 活跃互动者:积极参与留言、投票、抽奖,具备社群潜力;
- 已转化用户:完成过购买、注册或留资动作,进入私域闭环。
如何识别这些层级?关键在于设计“钩子型”互动机制:
1. 菜单栏嵌入轻量问卷:用“宝宝月龄”“喂养方式”等简单问题,引导用户主动披露信息;
2. 关键词自动回复:设置如“辅食食谱”“睡眠训练”等关键词,用户触发即打标签;
3. 专属福利领取页:通过手机号或微信号绑定,打通公众号与 CRM 系统;
4. 内容内嵌互动组件:如“测测你的育儿风格”“一键生成成长报告”,在趣味中收集行为数据。
这些策略无需依赖第三方工具,完全基于微信原生能力,合规且可持续。
“快缩短网址”(suo.run)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我们不仅提供高效链接管理,更致力于为公众号运营者构建安全、合规的用户追踪与分层基础设施。通过短链埋点、渠道归因与行为回传,让每一次点击都成为用户画像的一块拼图。

微信的围墙越来越高,但聪明的运营者,总能在规则之内,种出自己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