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互联网人应该用什么思维摆摊—正经篇(35岁互联网人建议收藏)

2020年,注定被载入史册。
从全球疫情的骤然爆发,到中美关系的持续博弈;从5G新基建浪潮奔涌,到街头巷尾烟火重燃——这一年,世界在震荡中重构,生活于不确定中寻找锚点。

转眼间,半年已逝。若为2020提炼关键词,或许是:口罩、体温枪、双黄连、头盔……而近来,又悄然添上一个新词——摆摊

这股“地摊经济”的热潮,源于5月28日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的一席话:“西部某城设3.6万个流动摊位,一夜解决10万人就业。”一语激起千层浪。朋友圈刷屏,社交平台热议,“我想摆摊”成了都市人的新梦想。

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实践者,我们不该止步于情怀或冲动。真正的机会,在于用系统性思维重新定义地摊——以新零售逻辑,将街头小摊升级为高效、有温度、可持续的微型商业体。



---

什么是新零售?地摊算吗?



新零售的核心,是效率更高、体验更好
而疫情下的地摊经济,恰恰契合这两点:

- 效率:轻资产、低门槛、快周转,直连消费者,省去层层分销;
- 体验:真实触达、即时互动、烟火气浓,满足情绪价值与生活刚需。

试想:结束一天疲惫工作的人们,漫步夜市,被琳琅商品吸引,与摊主闲聊几句,买一杯冰饮、一串小吃,或给孩子挑个玩具。那一刻,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消费,更是归属、希望与城市的温度。这种情感连接,正是传统电商难以复制的体验优势。

因此,在特定场景与人群下,地摊不仅属于零售,更是一种高感知、高共鸣的新零售形态

---

用新零售思维,写一份「摆摊指南」



零售的本质,始终围绕三个核心要素:人、货、场。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商业模式如何迭代,最终目标都是——在合适的场,把对的货,卖给对的人

#### 一、理解“人”:流量 × 转化 × 客单价

摆摊的第一步,不是选货,而是选人

- 流量 = 人流。摊位选址即流量采购。居民区入口、地铁口、夜市街、写字楼下班通道……不同位置,对应不同人群画像。
- 转化率 = 吸引力。你的产品是否刚需?价格是否合理?陈列是否抓眼?服务是否亲切?
- 客单价 = 消费力。地摊场景下,顾客多为“顺手买”,百元以上商品需慎选。高频、低价、高性价比,才是王道。
- 回购率:虽地摊复购较低,但可通过私域运营弥补——引导加微信、入群、发优惠券,让一次交易变为长期连接。

记住公式:
销售额 =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回购率

在地摊场景中,前两项尤为关键。

#### 二、优化“货”:短链供应 × 爆品逻辑

传统零售链条冗长:D(设计)→ M(制造)→ S(总代)→ B(商超)→ b(小店)→ C(消费者),每经一环,成本叠加。

而地摊的优势在于:极简供应链
你可以直接从1688、本地批发市场拿货,甚至与工厂直连,实现M2C(Manufacture to Consumer)。控制库存、小批量多品类试水,快速验证市场反应。

选品原则:
✅ 用户基数大
✅ 需求刚性强
✅ 使用频率高

例如:手机支架、创意小饰品、解压玩具、网红零食、夏季冰品……这些“小而美”的商品,往往能引爆夜市流量。

同时,务必做竞品分析:同一条街上已有几家卖同类产品?你的差异化在哪里?是价格更低?设计更潮?还是服务更贴心?

#### 三、打造“场”:信息流 × 资金流 × 私域沉淀



“场”,是连接人与货的媒介。
地摊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线下交易场:顾客看得到颜色、摸得到材质、试得出效果,决策路径极短。

提升“场”的效率与体验,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强化信息流
- 商品陈列清晰,价格醒目;
- 用黑板、灯牌打出吸睛文案:“买一送一”“今日特惠”“限量10份”;
- 功能类产品现场演示(如迷你风扇、折叠水杯);
- 服装类可用平板展示搭配效果图。

2. 畅通资金流
- 支持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避免找零麻烦;
- 设置满减、拼团等轻促销,刺激多买。

3. 构建私域场
- 引导顾客加微信、入群,发放“明日专属折扣”;
- 群内预告新品、接受预订、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 将“一次性摊客”转化为“长期粉丝”,突破地摊时空限制。

如此,你的“场”便不再局限于一张桌子、几平米地面,而是延伸为24小时在线的微型品牌

---

未来:从地摊到品牌



若经营得当,地摊可成为创业起点。
积累口碑后,可升级为固定摊位、快闪店,甚至小型实体店。线上线下融合(O2O),双向引流——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线下获客,线上复购。

这不仅是谋生之道,更是一场关于个体商业觉醒的实验。

---

快缩短网址(suo.run),愿为每一位勇敢出发的你,缩短通往机会的距离。
无论你是摆摊新手,还是数字游民,愿你在2020的混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