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用买量思维做直播带货:稳赚

快缩短网址 · 深度洞察 | 直播带货真的不能赚钱吗?

编者按:
“直播带货能赚钱吗?”——这个问题,问的人多,真正想明白的人却少。
多数人只看到别人在直播间里风生水起,却从未深究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本文将以“买入思维”为切入点,结合实战经验,拆解直播带货行业的真实盈利模型,并揭示为何有人盆满钵满,有人血本无归。

---

一、困局:为何十家直播九家亏?



最近,我拉了一个直播带货交流群。
群内热议不断,但内容却令人唏嘘:有人亏几千,有人赔几十万,原本的经验分享群,竟成了大型“诉苦现场”。

问题出在哪?
答案藏在传统商家的思维定式里——
“货卖出去,交易闭环,用户走人。”
这种一次性交易思维,注定难以在直播生态中立足。

当服务费+高佣金遇上微薄毛利,利润空间被瞬间压垮。
于是,亏损成了常态,抱怨成了主旋律。

但真相是:不是直播带货不赚钱,而是你没用对方法。

---

二、破局:从“卖货思维”转向“买入思维”



我在手机游戏推广领域深耕多年,年预算500万至1000万,核心逻辑始终如一:
花钱买用户,看的是LTV(用户终身价值),而非单次转化。

举个例子:
投入500万获取10万用户,单客成本50元。
当天回本?痴人说梦。
但若用户能在3个月内持续付费,最终不仅回本,还能盈利。



将这一逻辑迁移到直播带货:
假设一场直播支付5万元服务费+20%佣金,带来5000个用户,单客获客成本仅10元。
对比电商直通车动辄十几元一次点击,这已是极低成本的精准流量。

关键在于:这些用户,不该是一次性消耗品,而应是可反复激活的资产。

只要做好后续运营,5万元的成本完全可在数月内通过复购收回,之后便是纯利。

那为何多数商家看不到这一点?
三个字:急、短、烂——
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产品平庸。

---

三、落地三步法:让直播流量变成长期资产



#### 第一步:搭建私域平台,沉淀用户



流量来了,留不住等于白来。
必须构建完整的私域体系,包含四大环节:基建 → 引流 → 激活 → 复购

- 基建:首选企业微信+微信群。安全、可控、可规模化。
- 引流:靠一张“小卡片”。头部公司为此迭代六七版,细节决定成败。
- 激活与复购:最难也最关键。需设计内容、活动、权益,让用户愿意回来。

注意:复购逻辑适用于高频消费品——如零食、护肤品。
若卖的是空调、洗衣机这类低频大件,另当别论。

#### 第二步:重新算账,看清真实ROI

传统算法(卖货思维):
瓜子售价5元,成本3元,佣金20%,每单赚1元。
5万元坑位费,需卖出5万单才能回本。若退货率50%,则需10万单——几乎不可能。

买入思维算法:
同样5万元,卖出2万单,退货后剩1万用户,单客成本5元。
即使首单亏损4万元,但若将这1万人导入私域,按10%复购率计算,1000人持续购买高毛利产品,即可覆盖成本,实现盈亏平衡。

直播不是终点,而是用户旅程的起点。

#### 第三步:认清产品力,才是复购根基

同样的运营策略,有的商家回本,有的继续亏损。
差异不在技巧,而在产品本身

用户是否愿意复购,取决于:
- 味道好不好?
- 使用体验佳不佳?
- 是否值得再次掏钱?

试想:
一家瓜子公司,员工自己都不吃自家产品;饮料品牌,创始人从不喝自家饮品——
却指望用户反复下单?无异于缘木求鱼。

反观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品牌:
一包腰果,好吃到必须藏起来,怕家人抢光;
每次吃完还想再买,根本停不下来。
这样的产品,哪怕坑位费10万,也能靠复购轻松回本。

---

四、结语:没有不赚钱的模式,只有不赚钱的执行



有人问我:“直播带货还能做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不赚钱的产品,只有不赚钱的公司。

行业从未拒绝任何人,只是淘汰了不愿进化的人。
与其抱怨“直播太卷”,不如躬身入局,研究那些真正跑通模型的人——
他们如何选品?如何引流?如何运营私域?如何激发复购?

答案,不在风口里,而在细节中。

> 本文首发于「快缩短网址」(suo.run)——专注互联网增长与运营实战洞察。
> 我们相信:真正的增长,源于对用户的敬畏,对产品的执着,对逻辑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