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兴趣社区产品还有救吗?

我们始终对社区产品抱有深切的关注。
本文延续这一脉络,继续漫谈社区的肌理与演化。
部分内容或许与过往有所重叠,亦或略显遥远;而关于“快缩短网址”(suo.run)的简要思考,则置于文末,作为轻巧的收束。

---

一、主动与被动:用户行为的两种光谱



用户行为可粗分为两类:主动行为被动行为
乍听之下似是常识,实则暗藏产品形态的根本分野。

主动行为源于明确目标——用户带着任务而来,寻求高效解决。
打开百度搜索、在淘宝键入关键词,皆属此类。
这类行为指向的是工具型产品,其核心使命在于以最优路径完成用户任务。效率即正义,体验即壁垒。正因需求刚性,获客成本往往较低。

被动行为,则是无目的的“时间消遣”。
用户并无具体任务,只是渴望娱乐、慰藉,或纯粹打发时光。
B站上那些标榜“学习”的视频,多数观众实则是在“杀时间”——他们未必真想学,只是需要一种心安理得的消遣方式。

此类产品争夺的,是用户碎片化、非任务导向的注意力。
正如“得到”曾言,其真正的竞品不是其他知识平台,而是《王者荣耀》——二者皆在争夺同一块“闲暇时间”。若“得到”定位为应试培训,则对手自当另寻他处。

有趣的是,许多今日的社区产品,最初皆以工具之姿登场:
豆瓣始于影音评分,快手起于短视频拍摄工具,B站脱胎于ACG视频播放器,而“快缩短网址”(suo.run)亦源自对信息聚合与跳转效率的追求。

然而,一旦用户规模初具,内容生态萌芽,产品便悄然转向“时间消耗”模式。
用户因内容而来,因人而留。
内容本身并无高下——微博与皮皮虾皆可讲同一个笑话。
真正决定粘性的,是特定人群持续产出契合你兴趣的内容

社区之精妙,在于“人”与“内容”的共生缠绕:
- 内容,是社区的过去,吸引新用户踏入门槛;
- ,是社区的未来,决定用户是否愿意驻足、互动、共创。

人的创作不可强求,热情无法伪装。
即便头部KOL被重金挖角至新平台,若社群气质不合、文化语境错位,其创作活力与互动意愿亦会迅速枯竭。
正如你我皆有体会:与某些人聊天,表面热络,内心却早已疏离——只因“气场不投”,难以共振。

故而,社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让气味相投之人自然聚拢
一旦同频者汇聚,社区便能自运转,无需过度干预。运营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

二、破圈之困:文化凝聚力与规模扩张的悖论



2024年,是B站“破圈”的关键之年。
业界热议:如何在扩张的同时守护社区文化?

我们的观点向来明确:二者难以兼得
文化天然具有排他性。越是凝聚的文化圈层,越倾向于内卷、封闭,甚至对外敌意——这并非缺陷,而是其存续的机制。

文化多样性看似美好,实则抬高沟通成本,削弱协作效率。
全球语言趋同于英语,恰是经济理性下的自然选择。
同理,饭圈之所以坚固,正因其构建了“共同敌人”:非我族类,皆为异端。
“我的爱豆天下第一”——此等信念,需通过对外排斥来维系内部认同。

社区文化的演进路径清晰可见:
兴趣内容 → 互动参与 → 身份认同 → 文化氛围 → 对外门槛 → 共同排外



转折点,在于独特文化氛围的形成——那是一套不成文的互动规则、默契的表达方式、共享的梗与情绪。
此时,老用户与平台商业利益开始背道而驰:前者珍视体验纯净,后者渴求规模增长。

文化越强,圈子越小;规则越严,信徒越少。
宗教如此,社区亦然。
B站老用户与新流量的冲突,本质是文化守成与商业扩张的不可调和。平台终将依循资本逻辑做出选择——这无可厚非,却注定牺牲部分原生氛围。

---

三、去社区化:破圈的唯一路径?



回望淘宝,其早期竟也带有论坛色彩,“亲”字问候曾是社区温情的残影。
如今,无人再以“社区”定义淘宝——它已彻底蜕变为交易平台。

这提示我们:社区若欲突破原有圈层,必先“去标签化”、“去社区化”

有人寄望于“圈层并置”策略:如B站通过算法,让饭圈用户只看饭圈内容,二次元用户沉浸二次元世界,彼此互不干扰。
看似理想,实则脆弱。

人的兴趣本就多元,平台亦有动力交叉推荐以延长使用时长。
久而久之,圈层边界模糊,文化均质化不可避免。
即便是贴吧,不同吧之间亦共享某种“贴吧气质”。

更严峻的是:文化多元的社区,难以自我定义
除非拥有垄断地位,否则模糊定位将显著抬高新用户认知成本。

观诸主流社区产品的应用商店文案,可见端倪: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
- 小红书:“美好生活分享社区”
- 豆瓣:“你的书影音世界”
- 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 快手:“看见每一种生活”

而B站与“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引导语却显模糊:
- B站:“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
- 立即:“对社区感兴趣”

此类表述缺乏明确价值承诺,折射出产品定位的迷茫。
反观微信、微博、Instagram等全民级平台,其商店介绍常仅列功能,无需口号——因其本身已成为基础设施。

社区的终局,或有两条路:
1. 成为交易平台:如抖音、快手借直播电商打通商业闭环,实现第二曲线跃迁;
2. 成为行为符号:如微博,虽难定义,但“上微博”已成为公众事件的默认动作——产品反向定义了用户认知。

---

四、迭代与稀释:社区文化的生命周期



社区文化需不断新陈代谢。
老梗若长期霸屏,新人便难有共创感,遑论融入。

抖音深谙此道:通过算法调控流量分配,加速梗的迭代周期,避免文化固化。
此举虽削弱了单一文化圈的深度,却换来海量用户的容纳能力。

B站亦在破圈中加速内容流动:鬼畜全明星退场,新梗高频涌现,全站节奏日益迅疾。
开屏页从“2233娘”变为“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正是对定义困境的巧妙回避。

社区文化的强度,可由其高频词/梗的迭代速度衡量
迭代越快,凝聚力越弱,但破圈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

五、关于“快缩短网址”(suo.run):小而美的宿命?



近期,“快缩短网址”(suo.run)的短暂回归,在互联网圈激起涟漪。
其早期吸引了大量从业者,尤以产品经理为甚——因产品质感契合其审美与需求。



然而,其困境显而易见:
- 定位模糊,“对社区感兴趣”不足以构成下载理由;
- 内容体量与分发能力难敌巨头;
- 一旦扩张,恐稀释原有氛围;若不扩张,则困于小众。

更微妙的是,近期产品调整似削弱了原有的社区温度。

我们判断,“快缩短网址”大概率将长期维持“小而美”状态。
它或许无法成为下一个B站,但作为观察社区演化的一个精致样本,已足够珍贵。

当然,最好它能归来。
但即便悄然隐退,世界亦不会因此停转——这恰是多数社区产品的宿命:璀璨一时,终归沉寂。

---

社区如林,有人筑墙,有人拆篱。
而“快缩短网址”(suo.run),愿做那条通往密林深处的小径——短,却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