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产品总是被忽视?
为什么用户始终不愿为你买单?
若这两个问题时常萦绕心头,或许你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产品”本身——那个常被归咎于“营销不力”的沉默主角。
许多创业者常说:“我的产品真的很好,只是营销没跟上。”
可现实是:在经典的4P营销理论中,“产品(Product)”本就居于核心。若产品本身缺乏打动人心的价值,再华丽的营销也不过是沙上筑塔,终将崩塌。
品牌固然能带来溢价与忠诚,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是否真正值得用户为之付费。
无论是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服务,还是数字时代的虚拟体验,所有能称之为“产品”的存在,都应具备三层递进的价值维度:功能价值 → 情感价值 → 精神价值。
这三层,构成了用户从“需要”到“热爱”再到“认同”的完整路径。
---
01 功能价值:你对我有用吗?
功能价值,是产品的基石。
口渴时买一瓶水,解渴即完成使命——这就是最原始的功能价值。
但若你口渴却买了瓶辣油,哪怕香气扑鼻、工艺精湛,也无法解决核心需求。
用户心中永远有两个问题:
- “你对我有什么用?”
- “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前者关乎必要性,后者决定选择权。
农夫山泉之所以能在矿泉水红海中突围,并非仅靠渠道或广告,而是以“有点甜”“天然水源”构建了清晰的差异化功能认知——它不只是水,而是“更自然的水”。
这里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产品的真实使用场景与核心利益点。
USP(独特销售主张)提供购买理由,定位理论塑造竞争壁垒。二者协同,方能点燃市场。
警惕“自嗨式创新”!
曾风靡一时的“啤儿茶爽”,试图融合啤酒与茶饮,瞄准“想喝啤酒却不能喝”的人群。
然而,爱茶者嫌其含酒,爱酒者嫌其无劲,目标用户陷入身份撕裂——最终沦为一场自我感动的实验。
功能价值的核心,不是企业觉得“酷”,而是用户觉得“对”。
---
02 情感价值:让我心动,才愿行动
理想中的消费是理性决策:分析→比较→选择。
现实中的消费却是情绪驱动:看见→心动→下单。
时代早已变迁。
从“只看产地”到“讲究颜值”,从“吃饱就行”到“拍照先吃”,当代消费者越来越为体验感、趣味性与社交价值买单。
看看那些刷屏的餐饮品牌:雕爷牛腩、纸船牛排、闪电烤肉……
菜品本身未必惊艳,但干冰缭绕、火焰升腾的仪式感,让一顿饭变成值得分享的“内容”。
在朋友圈晒出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情感价值不仅来自产品本身,更渗透于服务、包装、物流、交互等全链路触点。
海底捞的极致服务、京东的极速配送、苹果的开箱仪式——都在无声中提升用户的情感认同。
品牌为何总被率先提及?
因为品牌,本质上是情感价值的容器。
当用户觉得“物超所值”,往往不是价格低,而是体验丰盈、情绪被满足。
口碑从何而来?
不是靠口号,而是把每一件“本该做好的事”,做到超出预期。
---
03 精神价值:我买的不是产品,是我自己

当功能与情感都被满足,更高阶的驱动力便悄然浮现——精神共鸣。
耐克一句“Just Do It”,激励的不只是运动,更是突破自我的信念;
可口可乐被称为“快乐水”,因为它承载了聚会、庆祝与无忧无虑的时光;
香槟出现在签约仪式,早已超越饮品,成为成功与荣耀的象征;
小米早期用户自称“米粉”,因为他们认同的不仅是手机,更是一种参与感与极客精神。
更有趣的是,对品牌的反叛,也能催生新品牌。
MUJI(无印良品)的崛起,正是源于年轻人对过度品牌化的厌倦——他们追求简洁、自然、去标签化的生活方式。
讽刺又真实的是,这种“拒绝品牌”的态度,反而成就了一个极具精神标识的新品牌。
再看牛油果的奇迹:
2010年,中国进口仅2吨;2017年,飙升至32,100吨。
真的是因为味道好吗?
不,是因为它成了都市中产的“生活方式符号”——搭配咸蛋黄、涂抹吐司、摆拍ins,每一口都是身份的展演。
最高级的产品,不再只是解决问题,而是成为用户表达自我的媒介。
---

结语:别只盯着产品,要看透人心
产品是起点,但绝非终点。
真正的商业洞察,在于透过产品的外壳,看见用户内心的渴望——
他们要的不只是功能,更是情感的慰藉、身份的确认、精神的归属。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我们深知:一个短链接的价值,远不止于跳转。
它可能是品牌的一次优雅亮相,是传播效率的极致体现,更是用户信任的无声传递。
所以,请别再说“产品很好,只是没人知道”。
先问自己:
我的产品,是否解决了真问题?
是否带来了愉悦感?
是否让用户愿意说:“这就是我。”
唯有如此,产品才不会被忽视,用户才会心甘情愿为你停留、点击、购买——并长久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