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互联网内容战场中,知识正悄然成为新的角力中心。近期B站与其知识区头部UP主巫师财经之间的纷争虽引人注目,但我们无意纠缠于口水之争的始末。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何“知识”这一看似冷静、理性的内容形态,竟成了当下平台争夺用户心智的关键高地?
回溯媒介演进的轨迹,从图文到短视频,技术的跃迁重塑了内容生态,也重塑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抖音与快手率先以碎片化、强节奏的内容攫取大众注意力,泛娱乐内容乘势而起,迅速挤压了微信公众号等轻图文平台的生存空间。然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类内容却因门槛高、制作难、理解成本大,在短视频的快节奏语境中一度水土不服。
尽管抖音推出“DOU知计划”,快手联合知乎发起“快知计划”,甚至疫情期间紧急上线“停课不停学”专栏,但知识内容始终未能在这些平台上形成深厚土壤——用户习惯尚未养成,内容生态亦未成熟。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Bilibili。
2020年6月5日,B站将原“科技区”升级为“知识区”,下设科普、社科人文、金融财经、校园学习、职业职场与野生技术协会六大二级分区。这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是战略重心的转移。同年,B站启动“知识分享官”招募计划,并在第四届活动中豪掷数百万奖金与数亿流量扶持创作者。平台以系统性投入,为知识内容搭建基础设施、培育创作沃土、优化分发机制。

那么,为何是B站?答案藏在其独特的社区基因之中。
首先,B站的分区机制既精准又开放。15个一级分区如兴趣岛屿,用户可自由栖居其一或穿梭其间。这种结构既保障了圈层文化的纯粹性,又通过推荐算法与粉丝关系链维持内容流动,使知识内容得以在垂直领域深耕,同时向外破圈传播。
其次,B站拥有国内罕见的PUGC(专业用户生成内容)生态。这里商业气息淡薄,创作环境相对纯粹,UP主能以真诚与热爱驱动内容生产;用户则因小众多元的内容获得归属感与隐私感,形成高粘性互动闭环。知识区正是这一生态的绝佳体现——从5G通信到刑法案例,从金融逻辑到历史冷知识,包罗万象的内容不断催生跨界融合,激发创作活力。
更重要的是,B站坐拥Z世代这一极具潜力的用户基本盘。他们求知欲旺盛,反感说教,却极易被真诚、有趣、有深度的内容点燃。他们在罗翔的刑法课上刷“张三又犯罪了”,在何同学的5G视频结尾齐呼“谢谢老师”,甚至把自习搬进弹幕海洋。这种“非严肃平台+严肃内容”的奇妙化学反应,让知识不再高冷,反而充满生命力。

事实上,B站并非天生适合知识内容。早期,晦涩的专业讲解常被淹没在鬼畜与番剧的洪流中,有人甚至断言:“金融在B站就是一潭死水。”但B站的核心逻辑始终未变:内容为王。只要作品饱含诚意、逻辑清晰、表达动人,哪怕形式朴素,也能赢得掌声。
2019年,@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以一支《5G到底有多快?》视频横空出世。他不仅测速对比,更回溯六年技术变迁,畅想未来应用场景。该视频在B站播放超2070万次,被央视、人民日报转载,登上微博热搜,真正实现“出圈”。随后,@硬核的半佛仙人 以犀利文风解构瑞幸咖啡的资本游戏,@罗翔说刑法 凭借“法外狂徒张三”让刑法变得妙趣横生。短短90天,二人分别涨粉211万与386万——在B站,这已是现象级速度。
那么,在B站做好泛知识内容,关键何在?
其一,鲜明的人格化特征。无论是语言风格、叙事节奏还是视觉调性,稳定且独特的个人标识是立身之本。@半佛仙人 与 @巫师财经 虽无华丽剪辑,仅凭文案功力与观点锋芒,便能撑起整支视频。他们的成功证明:人格魅力,胜过千般包装。
其二,掌控视频节奏,善用视听语言。知识内容忌“平铺直叙”。何同学的爆款视频之所以令人反复观看,正因其巧妙运用快节奏剪辑、契合情绪的BGM与幽默桥段(如调侃百度网盘),在严谨中注入趣味,让观众在感官刺激中吸收信息。
其三,内容必须严谨。回形针PaperClip曾因疫情科普走红,却因细节失实一夜掉粉8.6万。知识类内容的信任资产极其脆弱——一次引用不当、一处逻辑漏洞,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唯有敬畏事实,方能长久立足。
展望未来,B站的知识内容生态或将持续扩张。而所有内容创作者终将面对同一个命题:如何变现?目前主流路径有三:广告植入、直播打赏与课程销售。其中,广告最难——知识调性天然排斥硬广。但@何同学 却给出了范本:将3C产品测评融入科技叙事,以120帧动画展示手机流畅度,既完成商业合作,又不失科普价值,实现“品效合一”。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时代,信息愈发碎片,人心却愈发渴望深度。B站知识区的崛起,恰是对这一矛盾的回应——它用弹幕的热闹包裹思想的沉静,用视频的轻盈承载知识的厚重。当知识不再囿于象牙塔,而能在千万人的屏幕前激起共鸣,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公共领域的诞生。
而这一切,始于一个愿意认真说话的人,和一群愿意认真听讲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