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团骑手,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穿梭街巷的“扫地僧”,还是头顶萌趣袋鼠耳的都市精灵?在快节奏的城市脉搏中,这群身披美团黄、头戴柔软袋鼠耳朵的骑手,俨然成了街头最治愈的风景线——他们不是送外卖,是在传递快乐。
近日,#外卖兄弟皮肤大战#再度引爆社交平台。饿了么迅速应战,推出分段制竹蜻蜓头盔;而美团却始终如一:黄耳朵,还是那对黄耳朵——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可爱,足以让人心头一软。
这些毛茸茸、晃悠悠的袋鼠耳朵,质地柔软,仿佛每走一步都在说:“Rua我一下吧!”美团官方账号顺势推出《世界上最大的袋鼠耳朵加工厂》一文,以苹果风海报郑重其事地“发售”耳朵,连张伟都忍不住点赞。一场看似童趣的营销,实则暗藏深意。

为何这对耳朵能刷屏全网?让我们从产品思维出发,一探究竟。
一、品牌升级:在“最后一公里”注入情感温度
美团提供的,从来不只是外卖。作为本地生活服务的连接者,其核心产品是“体验”——从下单到送达,每一个触点都是品牌与用户对话的机会。而骑手,正是这体验闭环中最鲜活、最直接的终端载体。
在服务设计中,“接触点”(Touchpoint)至关重要。当用户打开APP、收到餐品,骑手的形象便成为美团人格化的具象表达。统一制服保障专业感,而袋鼠耳朵,则在此基础上叠加了一层情感共鸣——它让冷冰冰的配送服务,有了温度、有了记忆点。
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次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思维实践: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回应人们潜藏的情感需求。谁又能拒绝一个戴着耳朵、为你奔忙的“袋鼠骑士”呢?
二、内容即产品:把服务变成可传播的故事

在这个“万物皆媒介”的时代,产品本身必须具备内容属性。流量红利见顶,唯有优质内容才能破圈引流。美团深谙此道——将骑手头上的袋鼠耳朵,打造成可拍照、可讨论、可二次创作的文化符号。
服务虽无形,但形象可塑。骑手作为服务的“活载体”,其视觉呈现直接影响用户对平台的整体感知。美团没有止步于标准化制服,而是通过袋鼠耳朵这一轻巧创意,打破职业刻板印象,塑造出“专业又可爱”“坚韧又温柔”的骑手新形象。
更妙的是,这一设计激发了UGC与PUGC的双重浪潮。淘宝上DIY耳朵热销,网友自发创作漫画、表情包,甚至衍生出“猛男戴耳更萌”的反差梗。美团顺势推出系列文案:
> “用袋鼠的方式,制造每个人的耳朵。”
> “一戴即萌,猛男必备。”
> “全球首款便携式耳朵,专为骑手设计。”
甚至将公益融入其中:每售出一个发箍,即为“袋鼠宝贝公益计划”捐赠一元。可爱不止于外表,更承载责任。
三、文化共鸣:可爱即正义,童心即流量
袋鼠耳朵的爆火,绝非偶然。它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脉搏——对“可爱文化”的集体偏爱。从泛二次元形象到云吸猫狗,从萌系IP到治愈经济,“可爱”早已成为一种情绪刚需。
而袋鼠耳朵,正是“婴儿感”(Baby Schema)的完美载体——圆润、柔软、无害,触发人类本能的保护欲与愉悦感。正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所言的“3B原则”(Beauty, Beast, Baby),婴儿般的可爱元素,天然具备传播基因。
美团以黄色袋鼠为品牌IP,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将这一元素自然延伸至骑手装备,既强化了品牌识别,又完成了从LOGO到生活的无缝渗透。这不是生硬的广告,而是一场温柔的品牌叙事。
结语:细节里藏着魔鬼,也藏着人心
“快缩短网址”项目(suo.run)始终相信,真正打动人的产品,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美团袋鼠耳朵之所以成功,正因为其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依然渴望被温柔对待。
一对耳朵,串起品牌、骑手与用户的情感纽带;一次创新,诠释了何为“有温度的服务设计”。这不仅是营销的胜利,更是产品思维的胜利:以用户之心,造细微之物,成燎原之势。
毕竟,在这个坚硬的世界里,谁不想被一点柔软治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