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的边界之内,产品的性能一旦逼近临界点,边际成本便如潮水般上涨——越趋高端,代价愈重。这并非玄学,而是现实的经济法则:一块80英寸屏幕的成本,绝非40英寸的简单倍数,而可能是几何级的跃升。正因如此,价格往往成为技术稀缺性的镜像,在各行各业反复验证。
所谓“高端”与“低端”,本质上并非价值本身的分野,而是人类对技术驯化程度的感知投射。我们视80英寸屏幕为奢侈,并非因其天然尊贵,而是受限于当前技术尚难实现高效、经济的大规模量产。那个所谓的“临界点”,实则是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与资源分配达成最优平衡的节点。
然而,世界从不均质。无论何种社会结构,“二八定律”始终如影随形——少数人掌握多数资源。这一现实,不仅赋予上层群体支付高昂溢价的能力,更使其主动维系高端商品的稀缺性,以构筑身份壁垒。品牌消费,从来不只是交易行为,而是一种嵌入社会结构的仪式;品牌溢价,则由群体认同与社会压力共同托举。

高端产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可得性”:它满足少数人的专属需求,同时保留大众仰望的空间。若人人皆可轻松拥有,仰望便成平视,光环随之消散。谁愿花10元买一瓶水?谁又愿斥资数万元购一包?LV的拥趸会。价格,正是那道无形的筛选之门。
传统品牌深谙此道,通过严控经销商体系与价格策略,牢牢守护品牌调性。高端产品从不依赖超市流量,亦不容低价倾销——一旦代理商越界,断供便是最迅捷的惩戒。
但数字时代的浪潮,正悄然冲刷这道防线。电商平台的崛起,使品牌价格体系前所未有地脆弱。平台与品牌的利益,并非总在同一轨道:平台追求用户增长与跨品牌消费,天然倾向于“降价引流”。对平台而言,将一瓶标价10元的依云以5元售出,不过是用5元成本换取新用户——只要后续能在其他商品上赚回,便是划算生意。
可对品牌而言,这无异于透支未来。一旦消费者普遍以5元认知依云的价值,品牌精心构筑的心理定价便轰然崩塌,目标人群的筛选机制亦随之失效。
淘宝、京东早已上演此类博弈,而拼多多则将冲突推向新高。当它以“团购补贴”名义低价出售特斯拉时,特斯拉迅速声明“未与拼多多合作”,拼多多却坚称车辆真实、补贴有效。类似张力,亦曾在苹果、国际美妆大牌身上反复上演。
拼多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着力扶持品牌商家,而是大量引入经销商与第三方卖家,借此绕开“二选一”的平台围猎。然而,这也加剧了品牌与平台之间的根本矛盾——前者要独特,后者求普适。
须知,品牌并非由企业自封,而是由消费者集体塑造。而主流平台,恰恰是大众需求的聚合器。平台政策,实则是千万用户偏好的算法化表达。因此,平台必将深刻重塑未来品牌的建构逻辑。
悖论由此诞生:大众平台代表的是“最大公约数”的审美与诉求,其规则天然导向同质化。品牌一旦入驻,便不得不削足适履,放弃个性,投身性价比的红海。正因如此,你几乎看不到奢侈品牌在电商主站投放品牌广告——平台不需要,用户也不期待。
这也解释了为何众多奢侈品牌始终缺席天猫旗舰店。它们深知,一旦坠入流量逻辑,便再难维持那份令人仰望的距离感。试问,LV真会对着直播间喊“亲亲”吗?
社交媒体亦难逃此局。微博鼎盛之时,品牌官微纷纷沦为段子手与“网络感XX君”,文案千篇一律,毫无辨识度。若遮住账号名,你甚至无法分辨发声者是谁。B站亦步后尘:社区氛围强势定义表达方式,迫使Dior等高定品牌笨拙模仿Z世代语态,结果惨淡收场——KPI驱动下,独特性成了最先被牺牲的祭品。
归根结底,平台需服务大多数,故制定普适规则;品牌需彰显差异,故拒绝平庸。二者看似携手,实则同床异梦。除非是平台原生品牌(如网易严选)或国民级大众品牌(如农夫山泉),鲜有品牌能与平台真正共赴始终。更多时候,品牌只是平台阶段性目标的“自来水”,用完即弃。
综上,平台与品牌之间存在两重不可调和的张力:
其一,平台天然有动机侵蚀品牌定价权——而价格,恰是维系品牌调性的命脉;
其二,平台必然推动文化同化——而调性,正是品牌建立大众认知的基石。
品牌曾借平台之力起飞,却终将因理念之异而离席。这场联姻,注定短暂。

——快缩短网址(suo.r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