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缩短网址 · 洞察 | 工业互联网:链接、赋能与未来
编者按:
工业互联网,以平台为基座,将产业链中纷繁的企业主体有机联结,于协同中共创价值;同时,亦需将自身技术能力沉淀为行业标准,使基础设施真正成为产业跃迁的引擎。
本文作者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图景,并与诸君共思共享。
---
01 背景:时代呼唤新范式

#### 一、供给侧改革: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自2017年起,“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战略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破局之道,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
传统制造业长期困于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与效率低下。唯有重构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方能焕发新生。而工业互联网平台,恰是承载这一使命的理想载体——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制度与生态的重构者。
#### 二、消费互联网见顶,产业互联网启航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历经信息、社交、电商与共享经济四重浪潮,始终围绕终端消费者展开创新。微信、淘宝、支付宝等超级应用用户数以亿计,人口红利渐趋枯竭,赛道日趋拥挤。
然而,正是这些应用在服务C端过程中沉淀下的海量行为数据,为B端产业升级埋下了火种。当消费侧的数字化趋于饱和,互联网的下半场,自然转向更为复杂、深邃的产业腹地——正如马化腾所言:“产业互联网,才是互联网的未来。”
#### 三、供应链创新:政策驱动与现实痛点并存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供应链现代化:
-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供应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 2018年,商务部等八部门启动供应链创新试点;
- 同年,《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构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
然而现实挑战依然严峻。据《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9年5月,授信不足千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5.9%,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信用缺失,成为融资难的核心症结。
如何基于真实交易数据构建可信的信用画像?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这正是工业互联网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
02 路径:平台链接 × 技术赋能
面对上述挑战,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应仅是信息中介,更应成为产业操作系统——通过“链接”聚合生态,借由“赋能”重塑规则。
#### 一、平台即基建:构建多流合一的价值网络
工业互联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维。而这一切,始于“链接”。
平台的本质,是一个具备自增强机制的生态系统。如陈威如教授在《平台战略》中所言:当一方参与者因价值吸引而聚集,另一方的需求亦随之增长,从而形成飞轮效应。
理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整合五大核心流:
- 信息流:打破数据孤岛,实现透明协同;
- 交易流:构建真实、高频、可追溯的商业场景;
- 资金流:依托交易数据,激活供应链金融;
- 物流与票据流:打通履约与结算闭环。
其中,交易平台是心脏——企业因交易而来,因信任而留。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与共享服务平台自然衍生:前者解决融资难题,后者提供物流、仓储、加工等配套服务。
平台的生命力,取决于链接的广度与深度。唯有建立一套精密的规则机制——如动态定价、资源调度、信用评级与激励反馈——才能让万千主体在平台上高效协作、自发进化。
#### 二、技术即标准:从输出能力到共建生态
搭建平台只是起点,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技术能力产品化、标准化、开放化。
首先,平台应以开放姿态对接企业内部系统。这虽是“最后一公里”的苦活累活,却是构筑护城河的关键——一旦企业深度嵌入平台生态,迁移成本将使其难以割舍。

其次,平台需提炼行业最佳实践,封装为可复用的解决方案。例如,将某龙头企业的智能排产模型抽象为通用组件,供中小企业一键调用。这种“模式输出”,实则是标准制定的前奏。
更重要的是,平台应将IT能力模块化,打造“数字工具箱”:
- 提供低代码开发平台,降低数字化门槛;
- 输出方法论与实施经验,助力企业建立数字思维;
- 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一线参与系统建设与运营。
唯有如此,工业互联网才能从“项目制”走向“产品化”,从“单点突破”迈向“规模复制”。
---
03 结语:在混沌中前行
工业互联网的实现,或许不会有一声惊雷般的宣告。它更像春雨,悄然渗透于工厂车间、仓库码头、财务系统之中。某一天回望,我们才发现:产业链已然焕然一新。
我们知道方向:
- 以用户需求驱动的柔性供应链;
- 高效配置资源的数字协同网络;
- 真正服务实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路虽远,行则将至。愿“快缩短网址”(suo.run)不仅缩短链接,更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在工业互联网的星辰大海中,贡献微光,汇聚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