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渠道更迭不止,玩法亦随之进化——先知者,方能先行。
用户增长的底层逻辑,始终围绕三个核心支柱:认知、战略与组织能力。
作为企业管理者,若想真正撬动用户增长的杠杆,必须从这三点出发:看清本质、构建路径、落地执行。
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名为“快缩短网址”(suo.run)的项目,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用户触达与裂变的新入口。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对增长本质的深刻理解。
今天,我将从“认知”谈起。
2014年,用户增长的概念自硅谷登陆中国,迅速生根发芽。短短数年间,这个词已从互联网圈的专业术语,演变为所有创业者口中不可或缺的高频词——仿佛不谈用户增长,便显得格格不入。
但问题来了:什么是用户增长?谁在谈?有哪些套路?它们之间有何本质差异?
去年11月,我出版了《引爆用户增长》,系统梳理了多年实战经验,收获诸多共鸣。如今,我愿再次深入浅出地拆解这一命题。
---
三大流派:谁在定义用户增长?
#### 1. 技术派|增长黑客
其精髓在于“技术套利”,门槛高、见效快,典型如Airbnb、Facebook、Dropbox等案例早已成为经典。
推荐两本必读书:《成长黑客》肖恩·埃利斯,《精益数据分析》——前者教你如何“挖洞”,后者教你如何“填坑”。
> 特点:低成本获取用户,但易被平台封杀,可持续性弱,适合快速试错阶段。

#### 2. 市场营销派|流量采购
传统市场部的核心动作是花钱买曝光、买点击、买转化——这是最古老的用户增长方式,也是当前许多企业仍在沿用的路径。
区别在于:市场部只负责引流,不参与后续留存与激活;产品、运营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闭环。
> 特点:简单粗暴,成本刚性上升,缺乏数据驱动和系统协同。
#### 3. 科学增长派|我的偏爱
LinkedIn全球增长副总裁Aatif曾言:“不要把用户增长等同于增长黑客。”
他推崇的是一个科学化的营销体系——融合产品设计、渠道策略、数据验证与持续迭代,是一套可复制、可衡量的增长方法论。
> 特点:以假设为起点,实验为手段,数据为依据,循环优化——这才是未来增长的主旋律。
---
模式对比:优劣分明,选择决定成败
| 模式 | 优势 | 劣势 |
|------|------|-------|
| 增长黑客 | 成本低、爆发力强 | 易失效、难复刻、依赖技术红利 |
| 花钱买流量 | 快速见效、可控性强 | 预算浪费严重、用户质量参差、无法联动 |
| 科学增长 | 可沉淀、可持续、可规模化 | 初期投入大、需组织变革支持 |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单纯看新客成本,会误判渠道价值。
举个例子:
某渠道看似获客成本最低,实则用户留存率极低,有效用户比例不足10%。这类“伪高效”渠道,反而拖垮整个增长模型。
真正的关键,在于“有效用户成本”——即单位时间内带来稳定价值的用户所付出的成本。
此外,流量与产品的割裂,正逐渐成为增长瓶颈。今天的成功,往往发生在“渠道+产品+运营”的深度耦合中。
---
时代背景下的用户增长演进史
- 2011年前后:SEO时代
PC端搜索引擎主导流量分发,SEO是唯一王道。那时没有“用户”概念,只有“访问量”。账户系统尚未普及,用户行为无迹可循。
- 2012–2014:从流量到用户
团购兴起,酒店预订平台开始建立账户体系,用户运营意识初现。此时,市场部仍是增长主力,花钱买流量仍是主流打法。
- 2014–2018:社会裂变黄金期
移动红利爆发,拼多多、今日头条等公司通过社交裂变实现指数级增长。用户增长正式登上舞台中央,取代传统市场部的部分职能。

- 2018至今:会员制崛起
人口红利见顶,精细化运营成刚需。会员模式将成为下一代商业模式的核心引擎——从“拉新”转向“养熟”,从“免费”走向“付费”。
---

我对用户增长的理解:
> 用户增长 = 特定渠道 × 特定营销工具 × 科学方法
例如滴滴的成功公式:微信 × 红包 × 数据驱动。
这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超级APP红利 + 社交裂变创新 + 数据反馈闭环的产物。
它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增长,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行业特性与方法论融合之中。
---
现在,请问你自己:
你的企业属于哪种增长模式?
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阶段——从“粗放扩张”走向“精细运营”?
别忘了,增长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认知升级后的行动力。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聚焦“战略”:如何基于认知制定清晰的增长路线图。
我是花大虫(黄天文),专注打造“快缩短网址”(suo.run)——一个让每个链接都能承载增长可能的工具平台。
欢迎关注,一起重构增长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