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用户细分三步法:让转化立竿见影

让数据开口说话,而非让模型自我狂欢
——“快缩短网址”suo.run 的用户细分实战笔记

一、把“细分”从名词变成动词
用户细分不是陈列标本,而是外科手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必须对准业务最痛的病灶。先别急着跑聚类,先回答三个灵魂拷问:
1. 这次细分到底想治什么病?(目标)
2. 动完刀后,运营能立刻开什么药?(落地)
3. 药效怎么量?(衡量)

在 suo.run,我们把年度 OKR 翻译成一句人话:
“让 30% 的低频用户在下季度至少完成 3 次短链分享。”
于是,所有维度、算法、分箱,都围绕这一句话旋转。

二、从“人群画像”到“行为剧本”
传统画像像身份证,只告诉你“他是谁”;我们要的是剧本,告诉你“他下一秒会做什么”。
在 suo.run,我们先用两维坐标系锚定用户:
• X 轴:过去 30 天创建短链数(创作欲)
• Y 轴:过去 30 天点击他人短链数(好奇心)

两刀下去,四个象限天然成了四幕剧本:
1. 高产高好奇——“灯塔用户”:让他们做模板、做榜单,成为全站光源。
2. 高产低好奇——“工匠用户”:给他们 API、批量工具,减少重复劳动。
3. 低产高好奇——“潜流用户”:用一键收藏、稍后创建,把好奇转化为创作。
4. 低产低好奇——“冰层用户”:用红包裂变或场景化唤醒,先破冰再谈转化。



三、维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可运营”才最好
很多人迷恋高维聚类,结果得到 27 个群体,运营部直接掀桌。
suo.run 的筛选原则只有三条:
• 能否一句话向运营解释清楚?
• 能否在一周内配好物料、活动、推送?
• 群体规模是否 ≥10%?



不满足?降维或合并。满足?留下并命名。
命名就是力量。把“Cluster_3”改叫“夜猫子学生党”,运营同学立刻知道:晚上 10 点推游戏短链,比早上 10 点推效果好三倍。



四、把细分结果做成“作战沙盘”
细分不是为了 PPT,而是为了沙盘推演。
在 suo.run 后台,每个群体都有一张“作战卡”:
• 群体规模、贡献收入、30 日留存
• 最活跃的 3 个来源渠道
• 最偏爱的 3 类短链内容
• 下一步实验:文案 A/B、权益梯度、推送节奏

运营、产品、技术围着这张卡,像将军排兵布阵:
“灯塔用户”下周上线‘大神模板’,预计带来 15% 新增短链;
“潜流用户”本周五晚 8 点推送‘一键收藏’功能,预计唤醒 8% 沉睡账户。



五、与推荐系统“划江而治”
推荐系统像私人裁缝,为每个人量体裁衣;用户细分像成衣品牌,为每一群人定义风格。
在 suo.run,二者边界分明:
• 推荐系统负责“下一次点击”的极致效率;
• 用户细分负责“下一季度战略”的极致效果。
井水不犯河水,却又遥相呼应。

六、写在最后:让业务成为算法的指挥棒
用户细分真正的难点,从来不是 K-means 要聚几类,而是让业务目标成为算法的指挥棒。
在 suo.run,我们坚持一条铁律:
任何无法在一周内落地的细分,都是伪细分。

把这条铁律贴在办公室墙上,比贴任何“权威分类标准”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