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缩短网址”还在襁褓时,我们便意识到:数字不会说谎,却常常沉默。留存、活跃、流失——这三枚看似同源的硬币,在掌心滚动时发出截然不同的声响,而大多数人只听见嘈杂,却辨不清音色。

一、把概念拆成可触的棱角
1. 活跃:一次点击、一次分享、一次心跳。我们把“登录并生成短链”设为最小脉冲,脉搏跳动一次,便记作一次鲜活。
2. 留存:时间漏斗的侧影。若一位新用户在注册后的第 N 天再次回到 suo.run,哪怕只是瞥一眼后台统计,也算一次温柔的回头。
3. 流失:一道人为划定的悬崖。我们暂且把“连续 90 天未再触碰短链”设为坠落的边界。它不是命运,而是一道提醒:再不伸手,就真的抓不住了。

二、三股暗流的交汇
活跃是瞬时的风,留存是季节的雨,流失是远去的潮汐。
小明 2 月 1 日注册,春风得意;3 月无声,4 月沉寂,5 月杳无音讯;6 月仍未归来——于是,他先被标记为“静默”,再被标记为“未留存”,最终被标记为“流失”。
同一串动作,三种叙事,分别对应:
• 今日促销是否奏效?看活跃。
• 产品根基是否稳固?看留存。
• 还有多少用户站在悬崖边?看流失。
短棍、长棍、救生索,缺一不可。
三、分析之难,不在算,而在猜
用户一旦沉默,数据便失明。我们无法读取未发生的点击,只能隔着黑暗喊话:
“你为何不来?”
于是,第一重迷雾升起——归因困境。
第二重迷雾,名曰“自然生命周期”。租房季、考试周、年假空档……用户天然有潮汐,我们却常把浪潮归咎于礁石。
第三重迷雾,是浪漫的错觉:以为问清“为什么”,就能让离开的人回头。现实里,数据分析师不是偶像剧主角,不能在烧烤摊把老板灌醉,然后听他哭着说“其实我舍不得”。
四、让数字开口说话
在 suo.run,我们不再满足于报出三个百分比,而是把每一次静默都翻译成一封未寄出的信:
• 活跃骤降?先拆分渠道,再看短链使用场景——是社群裂变失效,还是 API 调用受阻?
• 留存滑坡?对比不同注册 cohort 的“首周创建短链数”,找出魔法数字:当新用户首周生成 ≥3 条短链,次月留存提升 42%。
• 流失警报?把 90 天无访问的用户再切一刀:最后一次活跃时是否触发“自定义域名绑定”?若答案为否,则挽回邮件的打开率高出 3 倍。
我们把“自然周期”写进模型,用对照组抵消潮汐,用贝叶斯校正“锅”与“浪”。
最后,把结论翻译成一句人话:
“张子涵并非厌倦短链,他只是完成了毕业论文,不再需要批量分享文献。若我们在六月毕业季推送‘一键归档学术链接’,他或许愿意回来。”
数字至此,终于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