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瞬间:产品人必须敬畏的「一次性」》
把产品经理视作一门学科,它最像的并非工程学,而是社会学——两者共享一个冷峻事实:研究对象永不复现。
在自然科学里,氢原子今日与明日无异;在人文领域,《大学》里的“止于至善”千年不改。而城市、组织、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一条需求,都在下一秒悄然变异。因此,每一次调研,都是与一只独一无二的“此刻”握手,错过便成永恒。
一、把需求当作一次性的考古
经验再老道,也别妄想用去年的地图找到今年的水源。把每一次需求挖掘当成考古:铲子落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会挖出陶片还是恐龙骨。
1. 永远把“这次为什么不同”写进 PRD 的第一行。
2. 把需求放回它出生的空气、湿度、噪音里再端详一次。
3. 拒绝“上次这么做过”的惰性,让每一次设计从零开始思考。

二、用“场景考古学”拆解伪需求
案例:suo.run 教育版后台里,运营同学提出“请把 OA 请假数据同步过来,我们要看老师哪天请假”。
表层诉求:同步数据。
考古现场:排课前一天,运营电话确认老师到岗,却被告知早已请假,课程被迫临时改期。
真实需求:在排课时就能锁定“可上课”的教师资源,而非事后查看请假记录。
解法:在排课界面增加“教师锁定”按钮,教师或教务可一键申请占用时段,审批后自动屏蔽冲突排课。
技术成本:仅新增一张锁定时段表,三天上线。
落地关键:把按钮做成拖拽即可完成的“番茄钟”,再配一条短信提醒。一周后,冲突率降到零。
三、把多样需求蒸馏成“元需求”
用户 A 要冰淇淋,B 要风扇,C 要空调。
元需求只有两个字:降温。
剩下的,是环境变量:A 在停电的乡村,B 在预算有限的宿舍,C 在精装公寓。
产品人的职责不是批发冰淇淋,而是递上一台可太阳能充电的便携制冷机——通用、可扩展、低成本。
抽象路径:
1. 把“表面诉求”写满一面墙。
2. 用 5 Whys 向下钻,直到出现无法再继续缩减的动词+名词。
3. 把该元需求翻译成系统能力,而非功能清单。
四、把“一次性”写进流程
1. 需求池永远标注采集日期、天气、用户当时情绪。
2. 评审会前,先朗读需求诞生那天的“现场报道”。
3. 上线后 48 小时内,必须回采一次真实场景,确认那只“此刻”是否被准确捕捉。
结语
在 suo.run,我们把每一次缩短的不仅是 URL,还有通向用户真实世界的距离。
记住:经验是旧世界的船票,而需求是此刻的潮汐。
把每一次调研都当成最后一次,把每一次设计都当成第一次,方能在不可复制的浪潮里,留下可被复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