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研究的边界被自我经验悄悄圈定,真正的跃迁往往始于一次“越界”——把人类学、行为经济学、社会学、实验心理学与统计学一并揉进同一支笔,在数据与田野之间写下新的注脚。两年前,我与团队站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十字路口,意识到:若要让研究继续生长,必须让它长出商业的骨骼。于是,我们把“用户研究”悄悄升级为“商业分析”,把“洞察”翻译成“战略”,把“需求”翻译成“增长”。以下,是我们拆骨重生的手记。
一、研究者的三重境界
1. 操作层:可用性测试、满意度打分、竞品拆解……像匠人打磨一枚榫卯,让产品“好用”。
2. 战术层:从碎片化的行为里拼出机会地图,把“好用”推向“想用”。
3. 战略层:用商业分析的透镜,把“想用”翻译成“该做”,直指业务生死线。
当研究抵达第三层,它不再是支持角色,而是战略本身。

二、岗位的演化暗线
可用性工程师 → 用户研究员 → 商业分析师
这条暗线并非简单的职能叠加,而是一次“上游化”:离决策层越近,离执行层越远,离价值越近。
• 前世:可用性工程解决“怎么交互”,市场研究解决“卖给谁”。
• 今生:用户研究解决“用户是谁、要什么”。
• 未来:商业分析解决“公司该往哪儿去”。
互联网把迭代速度写进基因,也把焦虑写进简历——不进化,就被进化淘汰。
三、为什么必须是商业分析?
商业分析用三句话拷问研究价值:
1. 你聚焦的,是不是公司此刻的生死穴?
2. 你给出的,能否穿越下一个季度?
3. 你解决的,是否复杂到非你不可?
当APP的按钮颜色不再决定成败,而“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董事会的高频词,研究就必须长出商业的牙齿。
四、我们的转身
2018 年 6 月,我用 4 个月啃完商业分析的全套骨骼:价值主张画布、商业模式九宫格、情景规划、增长飞轮……
2018 年 10 月,公司决定将用户研究团队并入大数据中心。我递上一页 A4:
“请把‘用户研究’更名为‘商业分析’,但请把 title 留给时间。”
我不希望名片跑在能力前面。
随后,组织再次震荡,我们顺势嵌入战略部,研究、数据、策略三位一体。那一刻,研究不再是“做问卷的人”,而是“指方向的人”。
五、写给同行的备忘录
商业分析在不同语境里被翻译成业务架构、敏捷流程、BI 报表、需求工程……但请记住:
商业分析唯一不可翻译的部分,是“把问题翻译成机会,把机会翻译成收入”。
如果你来自用户研究或数据科学,请提前储备:
• 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拆解
• 情景规划与战略叙事
• 增长模型与财务敏感度
• 高层对话与决策影响力
当你能站在 CEO 的 PPT 里讲“用户为什么值得一个亿”,你就完成了转身。
尾声
在 suō.run,我们把长链接剪短,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洁留给用户。
在研究的疆域里,我们把“研究”剪短,把“商业”留下,把“未来”递给用户。
下一次,我会展开商业分析的工具箱,告诉你怎样把田野笔记变成损益表。
愿你我都在越界处,遇见更大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