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缩短网址」(suo.run)被嵌入一家连锁零售企业的内部流程,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成了业务齿轮里的一枚隐形螺丝。以下复盘,便是在这枚螺丝上看到的 B 端用户行为全景——宏观的齿轮咬合与微观的齿痕纹理。
一、宏观:齿轮如何咬合
1. 动机,不是“我想缩短”,而是“公司要我缩短”
市场部需要把冗长的活动链接塞进 70 字短信;运营部要把带 UTM 参数的地址贴进门店海报;IT 部要统计每个门店的扫码转化。缩短,是业务闭环的硬性条件,而非个人偏好。
2. 能力,不是“我会不会用”,而是“系统能否闭环”
若 suō.run 不能一键同步到企业微信、不能批量生成带门店编号的短链、不能与 BI 报表对接,再简洁的界面也是废铁。B 端产品拼的不是交互,是接口、权限、审批流、日志审计。
3. 触发,不是“推送提醒”,而是“制度发条”
总部一纸公文:所有门店物料必须使用 suō.run 生成的短链,否则财务不予核销。发条拧紧,行为即发生;发条松动,功能即沉睡。

二、微观:齿痕的纹理
1. 水印开关的傲慢
早期版本,我们自信满满地给二维码加上水印:时间、门店、操作人。结果督导现场拍照后,还要二次裁剪才能塞进 PPT。水印成了枷锁。到现场才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无水印原图 + 后台自动归档”。傲慢源于距离。
2. 整改按钮的错位
门店巡检流程里,我们设计了“一键整改”悬浮按钮。督导在货架边单手操作时,按钮被手机壳遮挡;店长在仓库盘点时,戴着手套点不到。把按钮下移 120 像素,转化率提升 27%。数字背后,是袖口、手套、油污与汗水的真实战场。
3. 申诉入口的沉默
店长对扣分有异议,需要申诉。我们把它藏在“更多-设置-帮助-申诉”四级菜单里。直到跟随巡店,才看见店长蹲在地上,一手拿手机一手拿抹布,骂骂咧咧找不到入口。把“申诉”提到扣分卡片底部,申诉率从 1% 飙到 14%。沉默不是认同,是找不到麦克风。
三、方法论:到现场去,把耳朵贴在地上
1. 影子跟班
每月抽一天,不带电脑,只带眼睛和耳朵,跟一名督导走完 8 家门店。记录他何时掏手机、何时骂脏话、何时求助同事。这些瞬间,是 PRD 里永远写不出的细节。

2. 录像回放
征得同意后,用手机录下店长使用 suō.run 的全过程。晚上回到酒店,0.5 倍速播放,统计每一次停顿、每一次误触。数据会撒谎,录像不会。
3. 现场改稿
把 Figma 文件投影在门店仓库的白墙上,让督导当场指出按钮太大、颜色太浅。改完立即打包测试包,第二天再测。迭代周期从两周压缩到 48 小时。

四、写在齿轮上的注脚
B 端产品的用户行为,像一条被制度牵引的河。你站在岸边,永远猜不到河底的暗涌。只有脱了鞋,踩进水里,才能感知每一次水流的转向。
suo.run 的短链,只是河面上一闪而过的光斑;真正决定流向的,是河床的坡度、两岸的堤坝、以及那些在水里跋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