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增长曲线戛然而止,当新功能石沉大海,老板一句“去做用户调研”往往成了最后的稻草。可真正的高手知道,调研不是灭火,而是点火——点燃洞察,点燃产品,点燃下一次跃迁。今天,我们借「快缩短网址」(suo.run)的实战心法,为你拆解一次优雅而锋利的用户调研。
一、把目的写成一句话
在敲下第一行代码之前,先写下一句“北极星问题”。
例:「为什么 48 小时内活跃的用户,72 小时后不再回来?」
这句话必须能直接换算成可量化的指标,否则后面所有动作都会失焦。

二、用显微镜挑人,而非撒网
以 3 日留存骤降为例,我们锁定「第 2 日活跃、第 3 日沉默」的精准人群;再叠加「过去 7 日至少创建 3 条短链」的行为标签。样本不在多,而在准。
方法上,早期用深访,中期用电话,后期用问卷;如同 suō.run 的三级火箭,层层递进,效率与深度兼得。
三、问卷不是提问,而是钓鱼
1. 漏斗式筛选:先问身份,再问行为,最后问动机;让每一道题都在淘汰噪声。
2. 逻辑陷阱:当用户选择「功能太复杂」时,自动展开子问题「具体哪一步让你迟疑?」——把情绪翻译成可迭代的节点。
3. 留一道开放题:「如果 suō.run 明天消失,你会最怀念什么?」答案往往比 KPI 更诚实。

四、深访是一场苏格拉底式约会
把 6 个同质用户请到会议室,关掉 PPT,递上一杯咖啡。主持人只做一件事:连续追问三层「为什么」。
用户说:“我想要更短的域名。”
——为什么?
“方便分享。”
——为什么方便分享对你重要?
“因为我要在 3 秒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至此,真正的需求浮出水面:不是更短的域名,而是更短的决策路径。于是 suō.run 上线了「一键复制 + 智能 emoji 标题」功能,次日分享率提升 27%。
五、让报告自己开口说话
把洞察写成故事,而非表格。
开篇一句:「48 小时后的沉默,源于第 3 次点击前的 0.8 秒迟疑。」
随后用三张图、两段用户原话、一条迭代路线图,把问题、证据、解法串成闭环。
报告的终点不是句号,而是一张 Trello 看板——每一条洞察都对应一个可上线的实验卡片。
尾声
用户调研的终点,从来不是报告,而是下一次增长。
愿你在 suō.run 的每一次跳转背后,都能听见用户无声的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