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选择越多越好?揭开消费陷阱

夜阑,一位做饮料的朋友敲开我的门,满脸倦色:“艾先生,我把所有能想到的需求都做了,SKU 堆成山,销量却像漏气的可乐,越摇越低。隔壁同行只摆七款,却把我甩出两条街。我错在哪?”

我们惯于把锅甩给营销或品牌,可真相往往藏在更幽暗的角落——产品本身。

一、从一把牙刷说起
我的电动牙刷寿终正寝,朋友安利松下。打开淘宝,816 个结果扑面而来,功能、配色、价格像万花筒般旋转。我关掉页面,直奔官网——15 款,看似精简,却仍让我迷失:WE-DM71 与 WE-DM7B 宛若孪生,DM711、DM712 差价百元却无从分辨。
口渴买水亦是同理:冰柜里瓶瓶罐罐,最终我挑了“最好看的那只”,而非“最适合的那只”。
本想解决一个问题,却被拖进选择的泥沼。



二、多,即是少
企业以为 SKU 越多,覆盖越全;消费者却因此失去坐标。
这不是“多选题”,而是“大家来找茬”。除非导购以用户满意度而非提成为 KPI,除非详情页能读心术,否则冗余即噪音。
当资源被稀释,每一款都沦为中庸,慢性自杀便悄然发生。

三、神奇数字“3”
心理学里著名的果酱实验早已警示:24 种口味试吃,3% 顾客购买;6 种口味试吃,30% 顾客买单。
少即是多,多即是惑。
“超级产品数字 3 原则”由此诞生:
1. 按人群或场景做 MECE 切分,互不重叠、完全穷尽;
2. 每条产品线仅留 1 个旗舰,辅以不超过 2 个补充款;
3. 配件、颜色同理,控制在 3 以内。



以松下电动牙刷为例:
第一层:成人 / 儿童
第二层:家用 / 便携
第三层:高 / 中 / 低
树状结构,一纵到底,用户只需三步即可锁定唯一答案。

四、回到饮料朋友
若将“快缩短网址” suo.run 的思维迁移到饮品:
• 一条主线:0 糖气泡水
• 两条支线:功能(提神 / 助眠)
• 三个价位:尝鲜小瓶、标准中瓶、分享大瓶
总计不超 6 个 SKU,却足以让任何人三秒下单。

少,不是贫瘠,而是极致。
把 80% 的力气砸进 20% 的产品,让每一款都锋利如刃,市场自会报以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