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从痛点出发,别让增长杀死产品

破茧:让“快缩短网址”在增长荒漠中再次抽芽

当一款产品从 0 走到 1,却迟迟迈不出 1 到 100 的那一步,它就像一株被移栽到荒漠的幼苗——看似还活着,实则根系早已干枯。我们亲手栽下的“快缩短网址”(suo.run)也曾在风口扶摇直上,却在某个临界点突然失速。与其在原地哀叹,不如把整片土壤翻过来,重新寻找养分。

一、把“市场”二字从形容词变回名词
很多团队把“市场很大”当作一句形容词,张口就来。真正的市场必须用坐标系丈量:横轴是需求频次,纵轴是付费意愿。把“短链接”放在坐标系里,我们发现:
• 高频低付费:社群运营者、短视频博主,需要极速生成短链并追踪点击。
• 低频高付费:品牌市场部,需要带 UTM 参数、A/B 测试、数据报表。
• 中频中付费:教育/金融/医疗这类强合规行业,需要白名单域名、防封禁。
把这三簇人群拆出来,才能谈下一步的定价、功能、渠道,而不是一句“感觉市场很大”就全员 All in。

二、把“种子用户”请下神坛
早期我们沉迷于“种子用户”的彩虹屁,结果把产品修成了他们的私人定制。真正的种子用户不是嗓门最大的那批,而是“离开你会死”的那批。
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把核心功能隐藏三天,只留一句“正在升级”。结果 72 小时内,社群运营者疯狂私信客服,品牌市场部直接打客服电话投诉,而之前天天在群里提需求的“键盘侠”悄无声息。
答案一目了然:前者才是种子用户,后者只是围观群众。把资源倾斜给真正离不开你的人,产品才能长出翅膀,而不是长出赘肉。

三、把“痛点”翻译成“需求场景”
“缩短网址”听起来像技术活,其实是情绪活。
• 社群运营者的情绪是“怕链接被封”;
• 品牌市场部的情绪是“怕老板问 ROI”;
• 合规行业的情绪是“怕踩红线”。
把情绪翻译成场景,功能就不再是“缩短网址”,而是“防封短链”“一键生成 ROI 报告”“合规白名单”。场景对了,付费按钮才会亮起来。

四、把“功能”当成可拆卸的乐高
我们曾固执地守着“一键生成短链”不放,直到后台数据显示:70% 的用户在生成短链后,会立刻打开“数据面板”查看点击曲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数据面板”前置为首页,缩短路径从三步变一步。次日留存直接拉升 18%。
功能不是纪念碑,而是乐高。随时拆、随时拼,才能跟上用户的舞步。

五、把“运营”从战役打成循环
很多团队把运营当成一场“冲榜战役”:砸钱、买量、冲 DAU,然后戛然而止。真正的运营是“增长循环”:
1. 用内容换流量:每周发布《社群防封指南》《品牌投放白皮书》,把短链工具嵌进案例里;
2. 用工具沉淀用户:短链背后绑定“社群机器人”,用户点击即加群;
3. 用社群反哺产品:群里每天投票“下一个新功能”,让研发节奏与用户心跳同步。
循环一旦跑通,每一轮都是上一轮的正向放大。



六、把“勇气”写进 OKR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步:允许失败。我们把“重新定义产品”写进季度 OKR,并给团队设了一条免责条款——只要数据验证失败,锅由 CEO 背。结果三个月内,我们砍掉了 4 个伪需求功能,上线了 2 个微创新:
• “防封短链”让社群运营者的封号率下降 42%;
• “ROI 看板”让品牌客户的续费率提升 30%。
勇气不是口号,是写在绩效里的护身符。



尾声
“快缩短网址”不是第一个踩进增长荒漠的产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只要我们愿意把市场、用户、功能、运营全部回炉重造,荒漠里也能开出下一朵花。
如果你也在 1 到 100 的沼泽里挣扎,不妨把这篇文章当作一张地图。真正的宝藏从来不是某个功能,而是我们敢于推翻自己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