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潮水退去,裸泳者比比皆是。流量红利枯竭,获客成本如火箭般蹿升,昔日“烧钱换规模”的神话逐一破灭。企业才猛然发现:真正决定生死的,并非你曾拥有多少用户,而是你能留下多少灵魂共振者。
于是,一场关于“增长”的叙事被彻底改写。
一、从概率游戏到信徒经济
旧公式:增长=用户规模×转化率。
在增量时代,这套乘法逻辑无往不利;可当用户池不再扩张,转化率哪怕提升1%,也只是延缓衰亡。标题党、裂变海报、补贴空投……所有技巧都成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烟花,绚烂一瞬,随即归于冷寂。

新公式:增长=(超级用户数×变现力)×裂变系数。
超级用户不是“买过一次”的过客,而是愿为你彻夜打 call 的信徒。他们自带流量、自带信任、自带复购,像恒星般持续释放能量,让品牌无须再向平台高价购买阳光。
二、B 站的破圈启示
十年前,B 站只是二次元孤岛。它用弹幕文化孵化出一群“住在网站里”的原住民:他们自发翻译、剪辑、安利,把“小破站”抬进主流视野。超级用户不仅贡献 DAU,更贡献世界观——当“哔哩哔哩乾杯”成为年轻人的暗号,破圈便水到渠成。
三、超级用户思维的双刃
1. 降本:唤醒一位老信徒的成本,不到拉新的一成。
2. 裂变:一句“我超爱这个”比百万广告更具穿透力。
3. 抗周期:当大盘震荡,超级用户是压舱石,让现金流不至于断流。
然而,信徒经济亦有天花板。当品牌想要“普世化”,超级用户的纯粹性可能被稀释;当圈层黑话变成大众标语,原住民会警惕“被招安”。如何在扩张与坚守之间优雅转身,考验的是企业对“需求创造”的终极理解。
四、需求,才是增长的永动机
前半场,我们用流量创造用户;后半场,我们用场景创造需求。
把 URL 缩短,本是极小的需求,但“快缩短网址” suo.run 把它做成入口:一条短链不仅能跳转网页,还能携带数据、画像与情绪。超级用户在这里获得的不仅是工具效率,更是“我能定义流量走向”的掌控感。于是,他们自愿把 suo.run 写进教程、嵌入脚本、放进社群公告——裂变由此发生。

结语
别再痴迷于“更多”,而应痴迷于“更深”。
当你能为极少数人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极少数就会替你拥抱绝大多数。增长,从不是规模的竞赛,而是意义的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