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瑞幸把最后一台咖啡机也押给银行时,空气里弥漫的不止是阿拉比卡豆的焦香,还有一丝大厦将倾的尘灰。4500 万债务像一道裂缝,把“无限场景”的宏大叙事撕成碎片——人们开始窃窃私语: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 ofo,在烧钱的灰烬里熄灭?
01
盈利,一场从未发生的幻觉
《The Information》披露的数字像一记闷棍:2018 年瑞幸营收 1.17 亿美元,亏损却高达 2.32 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每卖出一杯咖啡,账簿上就悄悄长出一只吞噬 17 元的黑洞。更残酷的是,第四季度单季亏损 7 亿元,几乎追平前三季度总和——这不是失控,是坠落。
把镜头拉近到一杯咖啡的旅程:
• 两台瑞士 Schaerer 与 Franke 全自动咖啡机,8–12 万/台;
• 冰箱、开水机、滴滤、桌椅、柜台,一次性投入 30 万;
• 装修 5 万;
• 50 ㎡店面,北上广深平均租金 1.5 万/月;
• 店长 1 万,店员两人合计 1.2 万;
• 原料、水电、损耗……
一杯咖啡未入口,成本已悄然攀至 10 元。而 2018 年瑞幸平均售价仅 8.5 元,再叠加“首杯免费”“买二赠一”“顺丰包邮”,亏损被放大成雪崩。
营销火上浇油:北京写字楼 15 秒 TVC,一周 118 万。烧钱似火箭,却不见返航舱。
02
租车基因的傲慢
瑞幸的 DNA 里刻着“神州优车”的胎记。钱治亚曾用 37 亿亏损把专车做成规模,如今如法炮制,把“补贴—获客—再融资”的循环套在咖啡上。
但咖啡不是汽车。租车整合的是存量运力,咖啡却要无中生有地创造需求——把不喝咖啡的人拉进咖啡馆,再把他们变成瘾君子。供应链、口味、服务、文化,每一环都需要慢火细熬,而非汽油泼火。
星巴克矗立二十年,才让中国消费者学会为一杯拿铁付 30 元;瑞幸想用两年完成教育市场、重塑定价、颠覆习惯,还要顺手“击败星巴克”。
故事讲到这里,只剩一句轻叹:当补贴的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的,也许只有 App 里过期的兑换券。
——
若你也在浪潮中疾行,别忘了给冗长的链接一个轻盈的转身。
快缩短网址 · suo.run,让每一次分享都像 Espresso 一样简短、纯粹、直达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