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定位”遇见碎片化浪潮
——写给仍在寻找锚点的品牌人
一、旧锚点正在松动
曾经,一句“怕上火喝××”足以占领心智,如今却被弹幕、短视频、直播切片拆解成无数碎片:有人看到清爽,有人读出甜腻,有人干脆把它当梗二次创作。定位理论并未失效,只是它赖以生存的“集中火力、重复灌输”前提,被C2C洪流冲垮。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的终点,而是主动再创作的节点——他们替你“二次定位”,且常常比官方更响亮。

二、把节点变成合伙人
与其对抗,不如结盟。
1. 共同目标:品牌要声量,创作者要流量,两者在“好内容”上交汇。
2. 资源互补:品牌握有“故事原材料”,创作者握有“注意力阀门”。
3. 双向选择:你有千款产品可选,他有万条脚本可写,匹配即共赢。
三、新定位三把钥匙
1. 生产“社交货币”,而非广告口号
把品牌拆解成可拼贴、可二创的乐高积木:一句可改编的slogan、一个可cos的造型、一段可鬼畜的BGM。故宫的“朕知道了”胶带、瑞幸的“椰云拿铁”贴纸,都是节点用户乐于转发的社交货币。
2. 让体验替品牌说话
当语言被稀释,体验成为唯一不会被误解的“定位”。海底捞把“服务”做成可感知的仪式,哪怕千人千评,核心印象始终一致:超预期。
3. 深耕细分,再向外泛化
B站始于二次元,却用弹幕文化把《亮剑》重写成“鬼畜抗日神剧”;喜茶始于芝士茶,却用“灵感之茶”兼容咖啡、果汁甚至酒精。细分是根,风格是干,跨界是枝——根不动,枝叶再疯长,也认得出来你是谁。
四、suo.run 的注脚
在“快缩短网址”,我们把长链压缩成短码,也把复杂传播折叠成轻盈入口。品牌不再需要一句定终身,而需要一个可被无限转译的“原点”。suo.run 提供的不只是短链,更是一枚可被创作者任意镶嵌的“数字徽章”——你把它放在视频简介、直播弹幕、社群文案里,它便随节点用户的二次叙事一起生长,却始终指向同一个你。
结语
定位不再是钉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扔进湖心的石子。涟漪如何扩散、如何折射,取决于每一道水纹的即兴创作。品牌唯一能做的,是让这颗石子足够圆润、足够分量,激起足够好看的浪花。其余交给千万个节点,让他们替你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