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钟声尚未敲响,李佳琦的直播间已灯火通明:雅诗兰黛、茅台、三只松鼠轮番上阵,千万级观看量、秒空的库存,像一场场华丽的烟火。然而,烟火散尽,品牌们转身又在央视春晚、地铁灯箱、朋友圈开屏继续“烧钱”。看似矛盾,实则暗合一条铁律:直播是销量的闪电战,广告是品牌的持久战——闪电照亮一瞬,持久才能定义永恒。
一、带货与广告:同宗不同命
直播带货与品牌广告,本出同源,皆为“信息传递”。但前者像短跑,拼爆发力;后者像马拉松,拼耐力。电视购物时代,主持人声嘶力竭“只要998”,观众电话抢购;如今,李佳琦一句“所有女生”,购物车瞬间清空。效率更高、链路更短,却也让品牌陷入“主播依赖症”——消费者记住的是李佳琦,而非品牌本身。
二、直播之外,品牌必须回答的三道题
1. 精准触达:如何让对的场景遇到对的人?
江小白把文案贴满重庆轻轨,用山城方言撩动在地青年;元气森林在北上广深写字楼电梯里反复刷屏,锁定轻卡人群。直播无法分城、分圈、分时段,广告却可以“千人千面”。
2. 多维互动:如何让消费者“玩”起来?
喜茶×FENDI联名,一杯19元的“FENDI黄”让年轻人排队三小时;安踏在长城脚下办快闪,把运动鞋放进烽火台。沉浸体验、社交裂变,这些直播给不了的“仪式感”,广告可以。

3. 品牌资产:如何让名字成为文化符号?
士力架十年如一日拍“饿货”广告,从姚明到苏大强,把“横扫饥饿”刻进集体记忆;可口可乐的红色卡车一出现,就知道“圣诞节到了”。广告是品牌人格的雕刻刀,直播只是货架的扩音器。
三、主播光环下的“C位”危机
当消费者说“李佳琦推荐我就买”,品牌已悄然退居幕后。更危险的是,主播一旦翻车,品牌跟着陪葬——不粘锅现场粘锅、奶粉只卖出77罐,舆论炮火对准的永远是“那个牌子”。政策一纸禁令、物流一次停摆,都可能让直播瞬间熄火。没有广告的“地基”,销量高楼一夜倾覆并非危言耸听。
四、结语:闪电之后,记得点灯
直播是风口,也是浪尖;广告是罗盘,更是压舱石。聪明的玩家早已算清这笔账:用直播收割短期GMV,用广告沉淀长期LTV。
这个春节,当你在电梯里看到“快缩短网址 suo.run”的红包海报,别惊讶——我们也在用广告告诉世界:除了帮你把长链接变短,我们更想陪你把品牌故事拉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