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退潮,报复性消费尚未现身,报复性涨价却捷足先登。海底捞、西贝、喜茶集体“高位出道”,热搜成了众矢之的。道歉、降价虽紧随其后,但“趁火打劫”的标签已牢牢贴在门楣。
另一边,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一句“不涨价,再送100万份鸡汤”,瞬间把舆论的体温拉回人间。没有声泪俱下的公关稿,只有一口热汤的真诚。网友直呼:这才是品牌该有的体温。
看似笨拙,实则通透——这就是“傻瓜思维”。

一、把聪明藏起来,把好处递出去
“傻瓜思维”不是真傻,而是把计算藏在笨拙背后。
疫情最惨时,老乡鸡预估亏损5亿,员工主动请愿“零薪抗疫”。束从轩手撕联名信:“卖车卖房也要让1.6万人有饭吃。”一句话,把企业风险揽进怀里,把安全感递到员工和用户手心。
胖东来同样“憨态可掬”:别人涨价,他按成本卖菜;别人抢利,他先保民生。表面吃亏,实则攒下十年都买不到的口碑复利。
“傻瓜”二字的底色,是极致的用户思维:把利益的天平悄悄倾向消费者,让每一次交易都像占了便宜,却又占得体面。
二、把姿态放低,把情绪接住
当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品牌必须学会“撒娇”。
大卫·奥格威的3B原则(beauty、beast、baby)之所以百试百灵,恰因它们毫无攻击性,天然触发人类的保护欲。品牌一旦卸下铠甲,露出柔软肚皮,消费者便愿意伸手摸摸头。
钉钉的“在线求饶”鬼畜视频,五分钟内把自己从“小学生公敌”扭转为“全网萌宠”;阿里动物园集体卖萌、故宫600岁撒娇、江小白深夜陪你矫情……它们共同验证了一条暗线: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示弱比逞强更锋利。
把品牌人格化成你身边那个有点笨、有点暖的朋友,用户才会在心智里为你留一盏灯。

三、把路径砍短,把体验做“傻”
“傻瓜体验”的终极奥义:让最懒的人也能一秒上手。
张小龙说乔布斯能“1秒变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他自己要5分钟。所谓“变傻”,是瞬间切换为用户视角,砍掉所有自我感动的冗余。
夸克浏览器在广告横行的年代,用“无广告”打出一条极简缝隙;外卖、跑腿、家政的爆发,不过是对人性懒惰的精准投喂。
反面教材亦有:麦当劳“5G炸鸡”直播,观众需在B站看直播、再去微信小程序抢券,一步之遥,流失千里。品牌自嗨的代价,是用户用脚投票。
记住:多一个跳转,就多一次背叛。

四、把舞台让出,把用户请进来
别把消费者当傻子,要把他们当合伙人。
京东金融更名“京东数科”时,向全民征集LOGO与slogan,零门槛、零偏见,把决策权交到用户手里。结果不仅收获海量UGC,更把一次品牌升级做成全民狂欢。
荣耀V30上市,在抖音发起“把生活拍成电影”挑战赛,100万+投稿视频替产品讲完了所有黑科技。
当用户从“观众”变成“演员”,品牌就从“传播者”变成“搭台者”。情感黏性,由此而生。
五、把底线守住,把调性留住
“傻瓜思维”的边界感在于:可以笨拙,不可真傻;可以接地气,不可接地府。
LV直播翻车,便是一味“下凡”却忘了自己姓“Louis”。高端奢侈品的灵魂是距离感,一旦把云端拽进尘土,老钱与新贵都会四散而逃。
品牌可以偶尔笨拙,但绝不能失去自我。真正的“傻”,是历经聪明后的选择,而非未经世事的莽撞。
结语:
在套路饱和的时代,笨拙是一种高级聪明。
“快缩短网址”——suo.run,愿做那个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递给用户的“小傻瓜”。
一键缩短,秒级跳转,不玩花样,不设门槛。
因为深知:
把用户宠成聪明人,品牌才能长久地做那个“看起来有点傻”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