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之后,浪从何来?
——一次关于刷屏、圈层与时间的速写
作者 / 万能叔叔
首发 / 微信公众号「万能的大树」(ID:wannengdedashu)
速读版入口:suo.run/afterwave
一、当浪头撞上朋友圈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个夜晚,朋友圈被同一条两分零八秒的视频反复冲刷。屏幕里,何冰以“前浪”身份向“后浪”喊话;屏幕外,真正的后浪在弹幕里刷“?”与“爷青结”,而转发最勤的,却是那些理应被拍在沙滩上的中年人。
《后浪》提前预定了2020年度十大刷屏事件。作为一本名为《刷屏》的书的作者,我必须承认:它比我案例库里的任何一次都更汹涌,也更难以归因。
二、为什么偏偏是《后浪》?
我尝试用“23456刷屏模型”拆解,至少有三股暗流:
1. 圈层:先激怒,再拥抱
B站并未直接讨好年轻人,而是把镜头对准“前浪”。一句“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精准刺痛了中年身份焦虑,逼得他们转发自证:“我不是弱小的人。”于是,第一波巨浪由被冒犯者掀起。
2. 吐槽点:三段文案,三重裂缝
• “后浪”——自带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死亡隐喻;
• “一代不如一代”——代际战争的永恒导火索;
•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把批评者直接按在道德洼地。
裂缝即流量。争议越锋利,传播越顺滑。
3. 热点:被遗忘的五四,被捡起的青年
当所有品牌挤在五一促销里肉搏,B站悄悄独占五四。一个被假期冲淡的节日,恰好成为“青年叙事”的真空地带。
三、B站到底抄了什么作业?
1. 选角即选边
让中年人演中年人,让中年人骂中年人,最终让中年人转发给中年人。看似献给青年的演讲,实为一场中年自我洗礼。
2. 时机即命运
从脚本到上线,胜加只用了一个月。疫情压抑后的情绪泄洪口、五四的真空、假期的闲暇——三重时间窗口叠加,错过任何一秒,浪头都会碎成涟漪。

3. 争议即杠杆
品牌是否该主动点燃社会情绪?胜加没有回答,却用83.7万次微信分享给出了结果:风险与声量成正比。
四、未竟的浪:节奏与回应
数据不会撒谎:
• B站播放量1100万,钉钉《在线求饶》2500万;
• 评论17.7万,不足钉钉的六成;
• 微信分享83.7万,险胜钉钉。
年轻人留在弹幕,中年人留在朋友圈。B站未能把站内的热浪翻译成站外的续集,节奏戛然而止。
五、2026,社会营销的三条暗线
1. 内容仍是最大公约数
再花哨的直播,也抵不过一句让人“必须转”的文案。

2. 朋友圈仍是最大流量池
别急着追风口,先把图文、视频、小程序在微信生态里玩出排列组合。

3. 时间是最贵的媒体
提前卡位一个被遗忘的节日,比千万预算更值钱。

结语
浪会退去,但河床已被重塑。
下一次,当你想制造浪头,不妨先问自己:
我想激怒谁?又能拥抱谁?
时间站在哪一边?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