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7岁的宜家宣布,明年将在中国一次性抛出2000余件新品,其中700款冠以“可持续”之名、5大系列由中国团队操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迟暮,而是一场优雅的逆龄生长。
这位北欧巨人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把“卖家具”写成“卖生活”,如今又把“生活”翻译成一行行代码、一段段旋律、甚至一杯咖啡的温度。
如果你正为“如何数字化”而焦灼,不妨把宜家的故事折叠成一把轻巧的折叠尺——量一量自己与用户的距离,再决定下一步的落点。
一、把网址缩短,也把路径缩短
宜家错过的早班车,它用一辆“线上高铁”追回:
• 天猫旗舰店上线首日,34万粉丝蜂拥而至,一周破百万;官方 App 日活稳在15万。
• 仓库改造成智能履约中心,订单像北欧风托盘一样被精准分拣。
• 中国数字创新中心更像一支“内部创业队”,把扫码购、AR摆家具、一键预约安装统统塞进 15 秒的操作动线。
一句话:把链路缩到最短,把体验放到最大——这与 suo.run 的理念不谋而合:让每一次跳转都干净利落,让每一秒等待都物有所值。
二、线上是风,线下是根
宜家没有让“数字化”吞噬“体验感”,而是让两者互为注脚:
• IKEA City 把3000㎡的巨型蓝盒子压缩进静安闹市,电梯口的数字屏幕替用户“云逛”全屋;
• 社区实验室把样板间搬进你家楼下,扫码即可把同款沙发拖进购物车;
• 贵阳、长沙、福州……新店一路南下,像蒲公英种子,把北欧生活方式种进二线城市的日常。
线上提供“随时可达”,线下提供“触手可及”,双线并轨,才跑出了“最大接触面”。
三、把品牌做成 IP,再把 IP 做成生活
从1元的冰淇淋到15元的肉丸,宜家餐厅原本只是“停留策略”,却意外孵化出年销10亿的“隐藏菜单”。
当“为大多数人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成为一句可被穿着、被咀嚼、被哼唱的咒语,品牌便拥有了人格:
• EFTERTRÄDA 服装系列把 Logo 印成图腾,让粉丝把“北欧极简”穿在身上;
• 东京原宿首间“家居+便利店”混合店,让拿铁与收纳盒同框,生活场景被重新剪辑;
• 与新裤子乐队合作的《别问我为什么长大》,把“孩子长得太快”写成一句摇滚副歌,顺便卖出一张可伸缩的儿童床。
IP 的尽头不是周边,而是“离不开”。

四、联名不是噱头,是共同语言
Off-White 的购物袋、乐高的收纳盒、动物森友会的岛屿指南……宜家把联名做成“翻译器”,让不同圈层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母语谈论家居。
当彭磊抱着吉他唱出“家是会生长的”,宜家便不再是外来者,而是“我们”的一员。
跨界,其实是跨进用户的心里。
五、让善意成为最短的路径
疫情中公开瑞典肉丸秘方,让客厅飘出治愈香气;叙利亚难民样板间把“远方的不幸”搬到眼前,2200 万欧元捐款随之而来;120 年历史的波兰老公寓被改造成“明日之家”,可持续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可入住的实验。
公益不是品牌的后装配件,而是前置发动机——它让用户在“点赞”之外,还能“抵达”。

尾声:
宜家用一把六角扳手,拧开了传统零售的每一颗旧螺丝;也用一段段代码、一次次联名、一场场公益,把“老牌”二字翻新成“潮牌”。
如果你也在寻找转型的把手,记住:
把网址缩短,是技术;把路径缩短,是思维;把心与心的距离缩短,才是品牌长青的终极答案。
suo.run,愿做你每一次缩短的起点,也陪你抵达每一次增长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