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椰树那抹土味霓虹撞上瑞幸的极简白,一场看似荒诞的联名,在4月11日把互联网点燃。
椰云拿铁像一枚精准投放的社交炸弹,从微博热搜炸到小红书滤镜,再到抖音的魔性 BGM——所有流量河道瞬间决堤。
这场联名到底给两位主角留下了什么?
让我们把镜头拉远,用四组数据、四个切面,拆解这场现象级狂欢的底层逻辑。

一、曝光:48 小时登顶搜索的“光速曲线”
百度指数里,“瑞幸+椰树”关键词的搜索量像被按下火箭推进器:4 月 11 日 0 点启动,48 小时后抵达峰值;微博话题阅读量 3 天破 10 亿;微信指数曲线陡峭得几乎垂直。
热度不是昙花一现——瑞幸凭借后续公关节奏,把搜索余温延长了两周,椰树则借势完成一次“老牌翻红”的惊险跳跃。
二、年轻化:把 34 岁的椰树塞进 18 岁的滤镜
椰树包装的土味美学,在瑞幸的极简留白里被放大成一种“反萌差”。
“从小喝到大”的标语被二次创作为“从小喝到大 气层”,土酷对冲高冷,椰树瞬间拥有了与 Z 世代对话的暗号。
瑞幸则借椰树的“年代感”完成一次轻喜剧式自嘲,让品牌人格从“商务白领”切换到“会玩梗的学长”。
三、破圈:把彼此的“私域”变成“公海”
椰树的用户池偏南、偏家庭;瑞幸的客群偏北、偏写字楼。
联名像一条隐形运河,把两股水流交汇。
数据显示,椰云拿铁首周购买者中,31% 为首次注册瑞幸 App;椰树天猫旗舰店的拉新率环比提升 220%。
一次联名,双方把对方的“非重叠用户”变成了自己的“增量蓝海”。
四、单品:从流量到销量的惊险一跃
首日 66 万杯、首周 495 万杯、销售额 8100 万——椰云拿铁用数字证明:联名不是噱头,而是实打实的印钞机。
更难得的是,它把“生椰拿铁”这一瑞幸王牌单品再次推向神坛,完成从“爆款”到“经典款”的惊险一跃。

然而,聚光灯下的收益并不均等:
瑞幸名利双收,椰树似乎“只得名,未得利”。
流量洪流里,谁把话题转化为资产,谁就能把联名写进财报;谁只停留在热搜,谁就只能收获一段短暂的高光。
下一篇,我们将拆解“联名收益失衡”的暗线,并给出一张可复制、可落地的联名作战地图。
如果你也在寻找那把让品牌瞬间出圈的钥匙,记得把 suo.run 加入书签——
把长链剪短,把故事拉长,让每一次跳转都指向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