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块钱,一张脸——我被支付宝“温柔绑架”的全过程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常去的周黑鸭,只想带走两盒锁骨。店员笑意盈盈:“任意两盒立减十元。”我点头如捣蒜,掏出手机,亮出付款码。
谁知她指向柜台上一台巴掌大的小屏:“先生,您点一下这里。”
我以为是新款扫码器,指尖轻触——
“滴。”
屏幕里跳出我的半张脸,像被瞬间通缉。下一秒,手机号输入框赫然出现。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十元优惠的尽头,是支付宝的刷脸支付。
我的脸,已经被温柔地“卖”了。
一、从“空付”到“蜻蜓”:一场长达五年的蓄谋

2014 上海
支付宝把尚在襁褓的人脸识别包装成“KungFu(空付)”,第一次向大众露出獠牙。网友忙着调侃:化妆怎么办?整容怎么办?
2015 汉诺威
马云把刷脸秀给默克尔,顺手送上淘宝礼物。刷脸概念漂洋过海,第一次镀上国际光环。
2016 杭州西湖
市民广场搭起体验棚;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现场刷脸抢红包;肯德基门店里,人脸代替吸管。
2018 北京“蜻蜓”
一台比 Kindle 还轻的设备发布,宣告刷脸支付正式商业化。
2026 温州、西安
全国首条刷脸商业街、全球首个刷脸商圈相继落地。网红店、腰子姐、石榴哥轮番上阵,把“靠脸吃饭”煮成一锅麻辣营销。
然而,热闹归热闹,用户依旧迟疑:安全吗?隐私呢?
于是,支付宝悄悄换了打法——

二、润物细无声:10 元优惠的“降维猎杀”
套路只有两步,却精准刺中人性的软肋:
1. 先以利诱,降低戒心——“买二减十”“买鸭送翅”,只字不提“刷脸”。
2. 再顺势引导,一气呵成——店员一句“您点一下”,指尖落下,人脸入网。
等你反应过来,支付已完成。
更妙的是,支付宝并不亲自出面,而是把“说服”外包给商家。商家为了补贴、为了赏金,心甘情愿当说客。
To B 撬动 To C,支付宝早已炉火纯青。

三、支付宝的“三板斧”,刀刀砍在商家的痒处
1. 物质诱惑:让老板们先尝到甜头
• 红包码:顾客扫一次,老板得一次赏金,最高 99 元。卖白菜的大叔 3 小时进账 5000 元,秘诀就是把红包码贴在菜叶上。
• 多收多保:顾客每付一笔,老板攒一份门诊报销额度。
• 提现免费:流水越高,省下的手续费越多。
2. 物料武装:把门槛拆成地毯
收钱码贴纸、立牌、防水围裙、语音音响……支付宝把一整套“开店皮肤”送到老板手边,连海报文案都配好,只等贴上即用。
3. 活动共振:让老板们“蹭”平台流量
“3 月到店 19 天,瓜分 9 亿”——平台出规则、出海报,商家只需把海报贴在门口,就能坐收活动红利。
四、写在最后:当我们在谈刷脸时,到底在谈什么?
十块钱,买得下一盒鸭脖,也买得下一次“自愿”的隐私让渡。
支付宝用五年时间,把一项技术打磨成一把温柔的刀:刀背是补贴,刀刃是便利,刀柄则递给了千千万万的商家。
作为用户,我们可以享受“快缩短网址”般的丝滑体验(suo.run,一键即达),也要学会在“滴”声响起前,多问一句:
“这十元优惠,我究竟用什么在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