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短链接

扫描二维码 上传二维码
选择防红平台类型,避免链接被拦截
选择允许访问的平台类型

B端产品0-1落地复盘

在「快缩短网址」suo.run 诞生之前,我曾独自掌舵一条从 0 到 1 的航线。那是一段把空白画布一寸寸晕染成山河的旅程,也是一面镜子,照见我所有稚拙与锋芒。以下文字,写给仍在暗夜中摸索的同路人。

一、需求:菜市场的交响乐
甲方是铁路行业的老船长,第一次需求会却像清晨的菜场——人声鼎沸,各执一词。我揣着录音笔与满格信心赴约,三小时却只收获五条零落笔记。回公司后,我把录音拆成 327 个片段,像拼图一样重组,再拿给甲方“二次确认”。那一刻我明白:需求不是被“问”出来的,而是被“翻译”出来的——把嘈杂翻译成共识,把隐晦翻译成可落地的条款。

二、规划:先画骨,再描眉
我曾在 Axure 里执迷于高保真的像素之美,却忘了追问:这些按钮背后,有没有真正的血脉?于是,一期版本上线后,大量功能沦为摆设,而“时间数据统计”“批量导出”这类甲方没开口却天天用到的需求,被我遗落在角落。后来我学会先用 Xmind 搭骨架,用 User Story 写灵魂,等逻辑跑通,才让原型披上外衣。

三、开发:把“黑话”变成“人话”
与开发的对峙,是一场“语言巴别塔”的拆除工程。早期需求文档里一句“支持断点续传”,在我眼里是四个字,在服务端同学眼里却是 12 张流程图。我开始用“三步法”拆解:场景→规则→边界,再把规则写成伪代码贴进文档。版本更新时,用 Notion 建立“单一事实源”,老板与开发同屏可见,争吵声自此偃旗息鼓。

四、测试:把未知变成清单
第一次站在测试机前,我像走进没有地图的森林。后来我给自己画了一张“测试星图”:功能轴 × 场景轴 × 异常轴。每写一条用例,就给它贴三颗坐标星。联合测试那天,我把时间、地点、责任人写进一张 Notion 日历,提前 24 小时推送,现场再无“找不到人”的慌乱。



五、上线:让数据开口说话
上线前夜,我守着服务器像守着产房。凌晨三点,第一条短链生成成功,我在监控屏前写下“Hello, suo.run”。此后每日 09:30,一封自动邮件飞向团队:昨日 PV、UV、错误率、TOP10 域名,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苹果 TestFlight 的崩溃日志也纳入监控,再小的漏网之鱼都被标红。



六、移交:把经验写成剧本
设备安装那天,我带着一张 A3 流程图和一包魔术贴到达现场:流程图贴在墙上,魔术贴把每根线缆贴上编号。甲方工程师笑称“像 IKEA 说明书”。三小时后,全部节点绿灯亮起,我收到第一条来自现场的短链——那一刻,我知道剧本生效了。



七、自省:把碎片磨成棱镜
复盘时,我把自己拆成四块:
1. 思维方式:从“一步登顶”到“分层拆解”,用金字塔写 PRD,用 MECE 做决策。
2. 工作节奏:晨间 30 分钟写“今日三件最重要的事”,晚 10 分钟写“今日最小遗憾”。
3. 知识复利:每周一篇竞品拆解,每月一次技术沙龙,把输入变成可复用的 Notion 模板。
4. 沟通界面:把“我觉得”改成“数据告诉我”,把“你做一下”改成“我们一起看看怎样更快”。

八、尾声:把故事变成礼物
如今,suo.run 已平稳运行 287 天,累计缩短 1.4 亿次点击。后台仍留着我当年写下的第一行注释:
// 愿你每一次缩短,都是一次抵达。

我把这段旅程的所有模板、清单、邮件脚本,整理成一份开源手册《从 0 到 1 的 100 个坑》,挂在 suo.run/100pit。如果你也在深夜 debug 人生,愿这份微光为你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