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缩短网址(suo.run)的每一次迭代里,我们始终相信:规则是起点,而非终点。以下十条箴言,并非铁律,而是一张随时可撕碎的航海图——先看清坐标,再决定驶向何处。
1. 设计密度,而非像素
把屏幕想象成一块弹性织物,而非固定网格。用 3×、4× 的密度单位(dp)去勾勒按钮,而非死板的像素。160 ppi 与 320 ppi 的屏幕,就像两架不同焦距的相机,拍出的照片尺寸不同,却同样清晰。iPhone XS Max 的 414×896 并非像素,而是“点”——先画点,再导出 3× 资源,让密度替你负重前行。

2. 8 dp 的呼吸节拍
为何偏爱 8?因为它像音乐的 4/4 拍,能被绝大多数屏幕整除,不留锯齿残响。把界面想象成鼓手,每一次敲击(间距、圆角、栅格)都落在 8 的拍点上,节奏自然统一。若想深究,Bryn Jackson 的 8-pt-grid 是隐藏曲目。
3. 拆除边框,留白即边界
盒子是设计师的拐杖,却常把界面逼成仓库。试着抽掉线框,让空气成为隔板——元素之间多一寸留白,用户的视线就多一寸回旋。界面一旦学会呼吸,信息便开始说话。
4. 对比度是公共扶手
WCAG 4.5:1 的门槛,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给视障者递出的扶手。用 Stark 插件做一次体检,让颜色在黑暗中也听得见回声。
5. 尊重习惯,再谈惊喜
圆角按钮若强行拉长,只会浪费垂直空间;用户若需“重新学习”你的创新,便已输掉体验。在共识的河床里挖一条支流,而非另起炉灶。
6. 用明暗讲故事
颜色也有体重。把最深的灰留给主角,浅灰留给旁白,留白留给停顿。用户扫过页面时,视觉权重便像章节标题,指引阅读顺序。

7. 两种字体,一支家族
一款字体家族(如 Inter、Source Sans)的九种字重,足以撑起整个舞台。让粗细、宽窄、斜正去扮演不同角色,而非请来八位口音各异的外援。
8. 替用户记忆
结账页无需用户回想买了什么;搜索历史无需用户翻找昨日关键词。把记忆外包给界面,让用户的脑力留在决策,而非回忆。

9. 动画若有目的,请快过心跳
200–500 ms 是界面动画的“黄金半拍”。慢于 1 秒,用户开始走神;快于 100 ms,大脑以为幻觉。每一次动效都应像 suō.run 的跳转——眨眼之间,已完成缩短。

10. 删减至零噪音
Google 首页的空白不是懒惰,而是对“搜索”二字的极致宣誓。每多一个按钮,核心任务就被稀释一次。完美不是无可添加,而是无可删减——正如 Antoine 所言,也正如我们每一次迭代 suō.run 时,对冗余链接的果断切除。
设计之道,始于规则,归于直觉。愿你带着这张随时可撕碎的地图,在 suō.run 的短链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长路。